黄婷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与身边事物建立联系。
数学思考:思考使用不同方法探究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
问题解决:通过尝试,动手操作,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此课题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周长的知识,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面积的知识,相对较难。从学生方面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2.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四、【设计理念】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三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动手操作实验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来进行学习。
2.教学方法
讲授法: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法、实验法以及讨论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袋里大小相似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多个小的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的直径、正方形的边长和等边三角形的边相等)。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尺子。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老师提问:“黑板和黑板擦哪个物体的面大?” 学生异口同声答:“黑板。”
师:“同学都答黑板,那你们是怎样比较的呢?” 学生:“用黑板的面和板擦的面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今天的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一些?”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联系的,拉近本课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黑板和黑板擦哪个物体的面大?这一问题引发思考,并引出课题。让学生阅读课题,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带着问题,也是本课的重点有针对性性的进行学习。
(二)认识物体的面积,理解概念。
1.首先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数学书和练习本,提问:“它俩比较,哪一个面大?”像老师一样摸一摸它俩的封面,学生充分触摸感受物体的面。
师:“它们都是物体,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2.出示几组图形,总结使用观察法,重叠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并且理解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与之前学习的周长是相同的,应是封闭的图形才能进行比较。(板书)
最后教师总结:“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或者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
3.师:“数学书比练习本面积大,反过来怎么说?” 生:“练习本比数学书面积小。”
设计意图: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实物着手,通过实际操作,眼看,手摸,口述及思考多种感官参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最后通过提问数学书比练习本的面积大,反过来怎么说?这一问题,学生进一步理解结论反说,构建学生反向思维。
(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1.出示大小相似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老师提问:“它俩谁的面积大?”
请同学拿出学具袋中的这两个图形进行面积的比较,发现观察法和重叠法已经不能比较。
学生疑惑。师:“没关系,人多力量大。小组讨论合作比较它俩的面积究竟谁大。”
2.同桌讨论使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师提示:可以使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做单位进行测量。)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发现填充长方形时圆形需要10个,正方形也10个,三角形18个。填充正方形时需要圆形12个,正方形12个,三角形21个。观察分析发现圆形和三角形填充时有空隙,不适合比较。使用正方形可以。最后得知正方形做单位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合适。
再思考:“是否方格越多,面积越大呢?”师出示图片,并不是。大小不同的格子不能进行比较(板书)。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开始学生会使用重叠等之前的方法引起认知冲突,之后教师进行指导,提供学具,引发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而认知使用正方形是最好的测量图形,教师顺势提出使用统一的测量单位来计算面积是必要的。
(四)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
请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并观察哪些东西面积近似1平方厘米(大拇指指甲)
从学具中找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用尺子量一量,观察哪些东西面积近似1平方分米。(灯的开关、手掌)
1平方米同理(1平方米上可以站7—10人)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具体事物建立联系,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学生能够知道不同单位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与实际生活联系,建立物体的面积,不同物体可以使用不同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五)强化练习。
1.课后练习题
2.提问:橡皮、黑板、椅子等物体用哪个面积单位测量最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三个常见面积单位,通过一些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
(六)作业布置:请回家量一量电视的面积。
设计意图是联系实际生活,动手操作并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电视的测量单位应是有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引发学生思考下节课的面积间的单位换算的学习,也是一种预习作业。
七、【评价设计】
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也知道了使用观察法可以进行物体面积大小的比较,顺势引入课题。学生看了课题,带着思考有目的的学习本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识物体的面积,理解概念这一环节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通过实际操作,眼看,手摸,口述及思考多种感官参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加深记忆,更有效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结论反说的练习,锻炼学生反向思维。这需要教师加强练习,如在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学习中会体现。动手操作比大小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问题解决,同时也引出下一环节“认识常用面积单位”的学习。需要反思的是要在每一环节的教学后有一定的巩固练习,看学生的反馈如何。本节课是面积相关知识的起始课,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新课内容也较多,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急于求成。
八、【案例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时候,自己动手操作,记忆更深刻。
2.每一个环节之间是层层递进的,衔接紧密。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的机会,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