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游一平
[导读]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游一平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大同小学  湖南 娄底 417600)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重心发生转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重视能力培养,其中就包括计算能力。然而受传统思想束缚,很多教师采取传统方法,致使计算教学效果不佳。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

前言
         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仍然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知识,再组织练习。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动力必然不足,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兴趣为导向,根据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策略[1]。为满足新课改目标,教师要对当前实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认为学生只要计算出正确结果就可以。在错误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侧重传授学生计算技巧,没有关注计算过程。部分学生虽然也能计算出答案,但过程较为繁琐。部分学生在面对计算题时没有一个清晰思路,即便计算出结果,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从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欠缺。
(二)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大多采取单一方式,先掰开揉碎的讲解知识,再利用习题加深理解。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感冒,内心往往苦不堪言。在负面情绪的作用下,学生没有认真对待计算题,导致错误频频出现。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导一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俨然成为学习的机器。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需要教师给予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但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致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计算水平只会越来越低。
(三)忽视计算习惯培养
         计算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2]。现阶段,很多学生只顾做题,没有归纳做题方法。当想到一种解决办法后,为图省事,不会主动寻求其他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不会梳理解题思路,只会生搬硬套公式。一旦数学习题变形,学生就会手足无措。由此可见,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公式,计算效质自然无法保证。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激发计算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蕴含诸多概念公式,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想熟练使用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现行计算教学连唤醒学习兴趣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把握知识内涵。为扭转这个局面,教师要增加教学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讲授《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借助游戏营造学习氛围。游戏叫“逢三必过”,规则很简单,学生轮流报数,当遇到3的倍数时,直接喊“过”。为确保学生掌握游戏玩法,教师要先给学生打个样。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设置一些奖品,既可是学习用具,也可是休闲食品。如此一来,学生踊跃参与游戏,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随着游戏的推进,学生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计算能力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预想
         教学预想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为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预想。比如在讲解乘法知识时,教师制定完整方案。在方案中包括这几方面内容:一是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技巧。二是教学内容,即两位数乘三位数。三是教学重难点,即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是教学过程,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口算习题,还要设计笔算习题。口算习题有35×3=,35×4=,笔算习题是33×16=。可以看出,口算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而笔算习题是告诉学生接下要学习的内容,即三位数乘法。第二步,创设情境。教师将场景选在火车上,话说某人乘火车旅游,已知火车时速220km,行驶时间为12小时,请问火车行驶路程是多少千米?第三步,列出公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题目,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等式,即220×12=。第四步,组织讨论。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计算方法,并准确计算出结果。针对计算错误,教师要一一纠正,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
(三)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能快速获得一个取值范围。在做选择题时,可使用这种方法缩短解题时间。另外,估算方法是一种检验计算结果的办法。当然,估算过后,还要重新验算,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为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话说某人去超市买东西,兜里装着30元钱。逛了一圈后,购物篮中装有1瓶饮料、1个本子、1包薯片。已知商品单价分别是饮料8元,本子15元,薯片8元,请问这人兜里钱够支付吗?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解决方法也有所区别。有学生很快就估算出结果,所使用的方法是先买本子,还剩15元,饮料和薯片共计16元,显然不够支付。还有学生采取四舍五入法,假设饮料、薯片都是10元,那么加在一起是35元,再去除多增加的4元,就计算出31元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提升估算水平很有帮助。
(四)关注计算过程
计算结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计算过程。学生只有理清计算思路,选对计算方法,才能最大程度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3]。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教师就可给学生出两道题,以此提升计算过程的精准度。习题1:0.4×0.8×25×125,习题2:0.08×142-0.08×42。第一道题侧重考察乘法交换律,第二道题侧重考察乘法分配律。当拿到题目后,学生会下意识的从左向右计算,殊不知,这种做法很费时费力。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题目,找出其中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认清题目的考察点,也回忆起相关知识。随即教师让学生依托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很快就得出答案。像这样的练习活动,教师要多组织,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五)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身先力行,在讲解习题时主动进行验算。验算方法有很多种,学生要对每种方法有一个准确认知,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在进行两位数除法练习时,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道习题,即420÷15=28,让学生验证等式是否成立。学生在审题结束后,会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验算。有学生喜欢用乘法,通过计算15×28,得到的结果为420。有学生喜欢用除法,会对420÷28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为15。倘若学生出现验算错误,教师要帮助其找到问题成因,避免下次再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误记录在内。除了要写清错误原因外,还要写下正确的计算过程。
三、总结
在新时期下,传统计算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创新改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兴趣为基础,努力优化教学预想。借助合理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最终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任高旺.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49.
[2]钱雯.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78.
[3]邬东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