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亚平 2段俊爱
1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北张中心校, 山西 运城 043100
2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学府中学, 山西 运城 043100
摘要:互联网是“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环境,为开创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将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策略。
关键词:网络;小学德育;策略
1 网络环境对小学校德育的冲击
1.1 网络开放性容易造成小学生思想意识混乱
互联网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等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搜集和发表你的文章和见解。这些信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着。因此,大量的网上信息给中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些开放的信息错综复杂、良芳不齐,有的甚至是反动的。很多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从而形成错误的见解。不良的生活风气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己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问题。
1.2 网络匿名性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控制和管理
由于在互联网上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活动,人们的自我约束力会不自觉地下降,不道德或违法乱纪行为在互联上时常出现。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学生可以摆脱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摆脱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扰,随心所欲地成为”大侠”或是”剑客`。这种毫无约束的交流方式给中职学生带来莫大的刺激,这也是他们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中学生德育工作难以控制和管理。
1.3 网络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工作方式带来了冲击
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再局限于仅从教育者教师的传播中获得信息,教师也不能仅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那样直接面对面地对中学生进行强制单项信息的灌输,而应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手段来开展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网络的出现,使得学生上网的时间占了其课余时间的相当多的分量。相对网络社会,传统的德育方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教育方式和内容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
2 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德育工作内部的不足
首先,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使得校园己不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净土”,青少年学生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复杂,在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方面,小学生与以往相比大不相同。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比较早,带着理想化的认识走向社会。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面前,在各种道德情景中,其原有的认识和经验难以认清、把握现实。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上网时看到的却是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
2.2 德育工作外部条件的缺失
一是学校网络德育条件的局限性。实施网络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校方管理层的支持、师生思想观念的认可和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专门的组织机构、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等。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具备或基本具备实施网络德育的条件,只有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具备实施网络德育的条件。二是家庭德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单亲家庭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由于不需要家长管教和干涉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不能以身垂范,管教时紧时松,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家庭家长只注重表面,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工作策略
3.1 树立“务虚”与“务实”相统一的观念
网络的魅力在于虚拟现实以及以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原则,为人们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创造了无限空间。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却需要鲜活的“教育场”。所谓“鲜活”,就是真的生活、真的世界、真的经历,甚至是真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应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的统一。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并关注因特网未来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改善学校网络传播方式和内容,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时空无限制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慰藉。
3.2 促进德育工作内容的转变
一是要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小学生还没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更容易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如果网络道德责任感不强,就会出现把能够进入他人的电子信箱看作是能力强的表现,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社会公德。因此,对于小学生,应在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网风”、“网德”教育,引导学生用道德理性来规范网络行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二是要注重加强个人网上自律教育。“网络无国界,传播有是非”,网络作为新奇事物,对小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很多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水比较低,道德自律意识较差,容易出现“网迷”、“黑客”,甚至成为网络信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以文明上网为荣,以不文明上网为耻,为构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网络环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重品位、讲文明、守秩序的网民。
3.3 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角色的转换
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对德育提出了挑战,它还具有一种潜在的促进功能。面对网络的冲击,德育要积极创新,而网络德育的理念正是德育创新的一种方式。网络德育是以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的。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它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如何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积极抢占网上宣传教育的制高点,树立网络德育新理念,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学校德育工作者更应具有清醒的阵地意识、创新意识,树立网络德育的理念,大胆迎接挑战,学习、掌握网络技术,认真研究网上思想文化交流的新特点,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开展德育。
4 结论
网络德育是一个新事物,它宣告着一个更高水平的自主型德育范型的崛起。倘若传统德育是一种依赖型德育,它的实施对网络德育的探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虽然目前还存在着零零总总、头绪纷繁的难点及问题,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德育要学会未雨稠缪,早作准备,因势利导,在探索的征途上大步前进,开创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奇程,袁元.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陈延斌,史经伟.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