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齐晓敏
[导读] 在班级管理方面,众多研究者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齐晓敏
         辽宁省义县农村实验学校,辽宁 义县 121100
         摘要:在班级管理方面,众多研究者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许多解决方案,提升了班级管理能力,丰富了班级管理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班级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很多研究者往往只局限于班级管理的一般理论,如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分析当前班级管理的现状、研究具体问题及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理论色彩过于浓厚,并未从实际出发,缺乏实际调查研究。为此,笔者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立足学情,对班级管理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科学管理

引言
         笔者认为,对班级管理的研究,就是对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班主任的行为表现的研究。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深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因此计划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班级管理的内涵、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内容以及班级管理的方式这几个维度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了解相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以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 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还认识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其实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自我调节活动,而对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作为主体的学生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之后,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一方面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其次,学生是有个性的人。班级管理,实则是一种整体发展的集体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班级整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班级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的特点进行管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2 班级管理的评价过于重视量化结果
         评价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量化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的介入,相对来说更加公平,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然而,仅仅依靠量化分数进行班级管理评价,有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首先,量化管理的制度是刚性的,不是错就是对,而往往学生犯错都是由很多主客观条件造成的,单纯的一个分数,无形之中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其次,会有一些班级为了所谓的分数,出现舞弊行为。学生会为了得分而得分,只热衷去做加分的事情,并非真正想要学习提高,显然偏离了量化管理的初衷。最后,由于教育的复杂性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量化管理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的工作量。
1.3 应试教育把学生的思维“标准化”了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点燃智慧、启发思维,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当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考试“公平”的条件下,规定全省乃至跨省的同龄孩子在学校里开设相同的课程,他们使用相同的教材,使用相同模式的试卷进行考试,也使用几乎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即均须按照 “标准答案”给分。在班级管理中都做统一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的创造性被大大遏制。比如,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像香蕉像眉毛就是错的。可是有的孩子根本就没见过小船,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大马力的轮船,让他把弯弯的月亮想象成小小的船,显然是有难度的。因而这种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标准化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如此,就连那些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特色的习作,也在评卷老师的潜意识里暗藏着各种各样的标准。


1.4 不良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中专生急剧增多,工作包分配制度被取消,许多学生均面临择业难题。而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个体劳动者却挣到了较高的薪水,早早地先富起来,致使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歪风传播开来。许多家长开始计算孩子的教育成本,认为教育的投入太大,而回报太少,一时间读书成了无用之举。学生也深受父母观念的影响,在学校荒废学业,虚度时光。如此一来,搞好班级管理谈何容易。
2 小学班级管理科学化的对策
2.1 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缺乏活力,过分注重学生智育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老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管理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争取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虽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发展也不是全看成绩的。
2.2 通过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班级管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通过教育学生打扫教室卫生,搞好教室清洁,培养其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细致的习惯;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培养其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等。习惯的内容非常丰富,班主任老师以及各任课教师要在理解习惯内容的前提下,把各种习惯内化到班级管理活动当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3 提高班级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小学教师必须具被能够教授小学生音、体、美、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课程关系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教师都应积极实施。但是,很多小学,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几乎没有专职的音体美劳教师,只能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这亦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影响。
首先,教师应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清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准确划分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关键点,能够编制学年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还要真正了解学情,清楚学生的水平,以便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是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如教师应具有了解班集体,依据班主任职责制定订班主任工作计划的能力;还要有选择班干部,组织班集体,建立班级组织的能力;更要有利用教师权利,依据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能力以及总结反思工作的能力。
2.4 加强班级管理的校外合作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参与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但学生总会回归家庭生活,因此不能把班级生活和家庭生活完全孤立开来。如果学生的家庭生活与班级生活相冲突,那么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活动会受到影响,班级管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班级管理教师必须密切与家长合作。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教师和家长通过家长会交流意见,共同探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并制定实施计划。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丰富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第二,家访。家访是促进家校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班级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单一学生的家庭进行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家庭,这样的方式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访的方式也在变化,教师可以通过打电话、网络、微信、QQ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方便快捷,更有实效。
3 结束语
小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创造有序的班级生活环境。但是班级管理中的很多不利因素成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羁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班级管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指导班级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程刚.班主任素质提高的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10(1).
[2]杨春华.在小学班级有效管理的几点看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