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网络环境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及措施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 李钰 邓玲 华毅明 李璐(通讯) 何慧敏(通讯)
[导读] 如今,互联网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李钰  邓玲  华毅明  李璐(通讯)  何慧敏(通讯)
         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  
          摘要:如今,互联网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网络成为互联网时代下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主要舞台,而高校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位置。在形式多元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仍有不足,我国的大学生意识形态网络环境管理技术未完全适应网络情境,导致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遇到诸多挑战。[1]基于目前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技术的现状,并针对该现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管理;网络环境现状;意识形态;管理技术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Netwo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Yu Li, Ling Deng, Yiming Hua, Lu Li, Huimin He
         Abstract:Today,?Internet?technology?has?become?the?trend?of?the?development?of?the?times,?and?the?Internet?has?become?an?important?carrier?of?cultural?exchanges?in?the?Internet?era,?and?the?main?stage?for?the?development?of?mainstream?ideology,?and the center?of?ideological are?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the?diversified?network?age,?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ill?have?insufficient?ideological?education?for?students.?my?country's?college?student?ideological?network?environment?management?technology?has?not?fully?adapted?to?the?network?situation,?which?has?caused?college?students?to?encounter?many?challenges?in?their?network?ideology.?Based on the facing difficulties of current network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students,??the research?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network?ideology?management?technology of Guangxi?Medical?University,?and?propose?corresponding?measures?for?the?current?situation.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Environment; ideology; management?technology
         1.引言
         党历来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重大工作内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的领头人和继承者,高校是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关系到在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关系到牢固正确的爱国思想。重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数字化将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贯穿于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线任务。大学生是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其思想意识形态深受网络影响,因此抢占思想教育制高点,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意义重大。[2]
         2.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技术现状调查分析
         据有关调查得知,截止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年龄段群体,这正是高校学生的年龄阶段范围。虽然接受高等学术教育,但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仍存在较大缺陷,缺乏相关经验及网络相关法律常识,导致其网络意识形态有所偏差,未能有效、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早已开始了网络安全的规范与治理,并且积极地建立相关法律条例,以期保护用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3]其中,美国作为最早对网络安全立法的国家,其体系的完整度可作为其他各国借鉴的典范。澳大利亚对于网络管理技术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成果也不可否认。目前在国内,近5年对于网络管理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提出相关问题与措施,如对校园建立防火墙,制定网络管理安全办法等。这也证明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关注网络管理这方面的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端正其思想意识形态。
         2.1 目前采取的管理方式
         (1)实名制网络管理
         高校运用网络实名制认证手段在校园网络管理措施中尤为重要,网络实名制是指校园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的过程中,师生如果想运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发布或查询相关信息时,首先要进行本人的实名注册,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严防学校网络信息安全。[4]网络实名认证可以限制不健康网络信息的传播扩散,净化网络环境。其次,实行网络实名认证制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有效避免大学生上网时的非理性行为,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已成为对学生一般业务管理的常态,学生可以运用校园卡完成学费、水电的充值、图书馆通行证、上机使用网络等一系列活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规范了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5];在一卡通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注册机制,能顺利实现校园网络实名认证。如学校需经过对学生入学时在系统录入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查漏补缺,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后才可分发实名的校园一卡通。网络实名制的施行能够让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时保持理性,明确社会责任、言论自由二者之间的关系,评判自身网络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乃至国家公民的身份。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具有重大意义。[6]
         (2)学校管理机构层层防控
         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组织网络安全主题讲座以及网络技能培训等,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普及网络技术层面知识,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网络知识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7]与此同时,学校信息中心和宣传部定期对网站上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某些大学生不健康的言论或行为,快速进行信息删除,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并且通过学校账号管理系统追查到具体的用户信息,然后通知所在院系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避免学生行为恶化。
         (3)技术手段是基本保障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与校园行政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有着密切联系。为了保证学校网络系统的安全,学校信息中心一直在积极寻求与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较低的网络安全公司,去和他们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协作交流关系,目前,我们学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公司对我们进行网络安全服务。为了确保校园内部网络的运行安全,学校信息中心会一直监管校园网络的运行状态,积极协助网络安全公司的运行诊断和故障排除工作,与此同时,还要配合网络安全公司确保校园关键行政部门的工作环境足够安全、确保教学活动不受打扰。
         学校信息中心作为网络管理部门,会及时监管、督促校内各部门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和评测工作,根据等保测评要求检测和评估没有牵涉国家机密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并按照特定方法对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判,以加快推进等保定级工作,把校内信息系统的监管工作做好。根据等保测评工作要求,快速判断学校信息系统存在的漏洞并进行及时整改,有效降低校园信息系统受到攻击的风险,提升系统自我防御能力。
         学校严格按照等保测评办法去开展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测评内容大致包括以学校为主建立的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教务、科研、宿舍等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多个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测评范围覆盖校园使用的网络、物理环境,教务系统、教学办公系统等。经过半年的持续努力,依照等保要求,学校信息中心组织完成了对机房动力环境控制系统(包含门禁、消防、动态安防监控等)建设改造、数字校园平台各相关信息化系统隐患排查和整改,完善了入侵检测与防护、防火墙安全策略调整、网络端口管控等多项安全措施,健全和完善了学院网络信息化系统建设,针对网站与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了全面加固,完善网络实施环境,强化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各项举措,经受住了测评公司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管理制度、系统运维及安全管理多个层面上对学校网站和数字校园平台重要信息系统持续进行的标准化测试。
         2.2 存在问题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几个漏洞
         (1)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使用社交网站、娱乐软件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同时也在分享自己的日常。虽然存在一定的戒备心 , 但是网络安全隐患还较为严重。多数学生将自己的基本个人资料上传于社交媒体,缺乏自我隐私安全保护的意识,造成隐私或重要信息的泄露,从而被他人利用进行一系列不良的网络行为如电信诈骗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财产受到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3]甚至危及到身心健康。
         (2)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不足
         年轻一代对于新鲜事物能够很快适应,换而言之,也最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提出,中国人在对待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时,缺乏抵制能力,这也是一个机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将美国具有价值、文化特色等观念传输到中国。[9]对于上诉提到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利用互联网形式将其国家的文化思想潮流传递到我国,其中不乏参杂着一些思想上的负面内容,导致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在其三观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辨别能力强度可想而知。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观念问题随之而来,甚至造成其爱国主义意识的歪曲,难以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培养。
         (3)强烈的网络参与感
         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培养的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他们能够及其娴熟的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生活,也敢于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发声,表达自身的主观意见。大学生上网行为大数据展现大学生跟贴和发贴的比例极高,主要表现在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上以及提供交流的网站平台和APP上,他们愿意分享内容形式各异文章,乐于对当下的热点话题持明自己的态度,具有很强参与感及自我表达意识。[10]由于网络具有突发性等特点,许多谣言和敏感信息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民众效果,威胁治安的稳定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形式抒发或发泄自己的情感来释放内心的喜悦和不满。言论一旦过度夸张,很容易使他人对其误解。学生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是他们言论无边界的“保护伞”,待事态发展严重才自知悔改。例如:大理和郑州某高校的两名学生,二人将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散布至公共社交平台,引发大量网民热议传播,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当地公安局对其二人进行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4)互联网法律知识匮乏
         网络犯罪的形式不断更新,使得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管理面临不同的挑战。

部分缺乏法律意识观念同时掌握一些网络技术的学生,利用翻墙软件或链接暗网等手段绕过校园网络监管,浏览网络上的负面新闻,发表不良言论。或利用非法软件对网络的漏洞以及安全缺陷攻击公共数据,甚至进行不正当的网络交易,实施网络诈骗、非法入侵等违法行为,对校园的和谐发展和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对集体和个人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失。
         2.2.2 学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技术的几个问题
         在互联网使用日益频繁的校园里,网络生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影响、紧密相连。高校在承担起教书育人重任的同时,作为互联网高频使用的集中区域,也应该有责任培养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正确履行其义务。学校对于在校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主要由学校信息中心监管,没有设立专项管理部门。多数大学院校没有独立部门对网络意识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监管,以至于学生的相关问题没有的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由于多个部门分管工作内容重复性难以避免,工作理念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合力,组织机构不明确、顶层设计不足,使得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缺乏合理的整体性设计和有效的制度性保障。[11]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仅仅重视对学生在学术层面的培养,忽略学生在网络安全上的自我维权能力、对不良信息的警惕能力以及如何提高他们对隐私的保护能力。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淡化,容易使学生降低对网络的防范意识,从而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欺骗甚至伤害。学校安全教育不应只包含宿舍及校园安全,互联网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培养计划。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形式缺乏创新点,网络安全问题的科技含量日新月异,但高校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仍存在滞后,缺少创新点,遵循以往教科书的教育模式,对多数学生来说略显枯燥,且实践性不强,为达到教育的目的性。其次,使用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实际性的操作流程无法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当学生面临真实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时仍感到迷茫。最后,单一的组织形式不能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培养良好的网络意识对于自身成长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安全讲座、问答竞赛、实操演练、社团文化节等传递网络正确使用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正向的网络意识形态。
         3.应对措施
         (1)现行国内的管理技术
         互联网是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场所,而且网络空间也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土壤。利用这一新战场开展对学生的一系列网络意识形态安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传播特点的优势与网络安全教育意识形态相结合,构建一个文化、信息多元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传播平台。比如有的大学开发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移动APP软件,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网络文化进行融合,确保软件发布的信息内容具有吸引性,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软件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扩大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其次,某所高校专门挑选了政治觉悟高、理论知识牢固的教师员工建立了一支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全权负责校园网络的监控与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机制,通过同学们的上网活动,根据同学们的一些网上言论,及时发现同学们思想上的倾向性问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该高校在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政治素养高的校园网络言论“引导人”,对于重大网络事件和公共事件突发时,能够有效避免一些因不良言论造成网络污染的行为,正确且高效地引导校园舆论的走向。[12]这些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网络舆情的形成中,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传播网络积极能量,从而起到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作用。
         现在,部分高校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红色公众号”,认真对待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疑惑,以影视视频、古典名著等各种方式方式来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内涵,针对当下时政热点作出科学详细的解答,抓住一切机会来宣传我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而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1]通过开展网上交流、网上投票等方式,赋予大学生互相讨论和互相启迪的平台,让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社会现实发生的问题的深度分析和解读,引领学生去真正了解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
         (2)学校采用相应的先进管理技术的可行性
         第一,我们要突出互联网开放的特征,拓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覆盖性。目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组织完成,但是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和教育的方式模式还不够完善,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不足。在“互联网 + ”时代,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覆盖范围。例如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些线下高质量的课程转到线上, 确保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最大范围覆盖。其次,创建以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为主体的宣传平台。通过在网页中宣传有关马列主义理论思想,以及宣传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等,拓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范围。除此之外,重点关注网络上有关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实时把握新动态,正确引导网络话语权,紧抓网络舆论主导权[14]
         第二,我们要明确教育载体优化目标、推进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在“互联网 + ”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点,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良性的互动交流,进而提升了载体的互动性。同时,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以网络教育平台为媒介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增强教育对象对教育载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沟通。[15]
         第三,在“互联网 + ”时代,应该利用互联网多元性的特征,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社交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指引。我们还要继续开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新形式,将互联网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例如利用网络游戏、网络 APP、红色网站等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支持。“互联网 + ”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跨越时间和地点的束缚,获得教育的形式趋于多样化,摆脱课堂的封锁,切实地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领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14]
         (3)学校意识形态管理的提升
         第一,我们要建立健全的校园舆论监督机制。我们要大力推动校园网络用户实名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将微信、微博等网络行为数据化,去筛选各种各样复杂的信息,健全学校互联网的舆情监督机制。通过舆情监督机制,对那些传播广泛、影响巨大的新闻或信息,及时辨别真伪,采取跟踪监测的手段,对事件接下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且要及时作出引导。针对每件网络舆论控制与引导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补漏洞。
         第二,我们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技术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会议中提到核心竞争力是国家之重器,要加快核心技术的进程,不断突破,在信息领域也要持之以恒,不能懈怠。一方面要实现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充分融合,提高载体的技术性; 另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的投入, 做好互联网安全防范措施。 主动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尽全力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充分融合,增强载体的技术性。[17]
         第三,我们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为更高效地推进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适当建立与学科相关的实践操作基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各项网络安全教育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坚实的网络意识安全形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网络安全教育目标。[18]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按照当前的真实水平,开展各类实践引导活动,以达到提高整体工作的质量水平,为大学生提供质量高的安全教育。
         4.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安全,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网络安全的人才培养与顶层设计,把网络安全作为国家战略来管理规划。[19]世界逐渐趋于信息化,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校园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重视高校的网络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端正其主流意识形态,合理利用网络行使自身权利,维护校园及社会的稳定。近五年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沉迷网络虚拟交际、线上安全交易问题、网络道德意识弱化、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单薄、缺乏网络法律意识等。通过对我校网络管理办法以及学生存在问题的剖析,建议高校有关职责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体系,紧抓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并丰富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志华.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64-66
         [2]牟春伟,李晓兰.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J].广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4):55-58
         [3]乔丽萍,薄斌,陈翔宇,等.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商论,2020(14):172-174
         [4]李爱英,顾瑞.高校网络实名制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9(5):61
         [5]黄进,赵小龙,阚宏宇.高校网络实名认证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1):59-60
         [6]郭学文,刘宗元.略论网络实名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作用[J].东南传播,2010(7):48-49
         [7]金永淼,姚锦云.当代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1(22):263-264
         [8]张力.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15):194-196
         [9]赵旭华.基于上网行为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提升研究[J].网络空间安全,2020(7):141-144
         [10]乔占泽,徐艳洁,汤燕.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7):71-73
         [11]唐金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6-19+46
         [12]张杰.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228-229
         [13]陈 燕,杨家轩,萧 宇,等.“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路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2-112
         [14]叶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J].党史博采(下),2019(2):60-61
         [15]刘大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9(32):190-191
         [16]杨婧,郭玉芳.浅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与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9):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