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知识的类比,品味课堂的智慧 ——观摩《压强》课堂有感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葛琼瑶
[导读] 《压强》作为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不仅是学习液体和气体压、阿基米德定律的重要基础,

         葛琼瑶
         绍兴市元培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压强》作为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不仅是学习液体和气体压、阿基米德定律的重要基础,更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日有幸观摩了学校高级教师的《压强》课堂,颇有感触,写来与同行分享。
         一、新旧类比,温故知新,成功迁移。
         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润物无声地将知识进行合理迁移和类比,让学生对压力的分析、压强概念理解瞬间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巧妙类比,使“压力”的学习不再有压力。
         “压力”是七下力学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力,在压强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在课本中并未具体讲解,但教师还是把它作为压强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符合学习的逻辑性。但对压力的分析其实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很容易将“重力”和“压力”混淆,并且搞不清压力的大小。其实学生没有理解“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要求“压力”大小,首先要分析“支持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巧妙引入了另一问题:“在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时,为何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拉力值就等于重力大小?”旨在让学生弄清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来进行受力分析。
         A.分析过程:
         ①对重物进行受力分析:重物静止,重物受到的重力和弹簧对重物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G=F弹簧对物体
         ②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重物对弹簧也有一个竖直向下拉的力,正是这个力使弹簧发生形变,F弹簧对物体=F物体对弹簧
③得到G= F物体对弹簧
         
         
         

        

         B.一块重6N的木块,用8N的竖直向上的力压在天花板上.则木块对天花板的压力为______N。
         分析过程:
         ①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木块静止,要受力平衡,木块还要受到竖直向下2N的天花板对木块的支持力。
         ②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天花板同时受到木块给的“压力”,方向与“支持力”相反,大小相等,也为2N。自然而然得出压力的大小。
         
         
         
         

         2、渗透知识迁移,使“压强”学习一气呵成。
         虽然“压强”的概念是新知,但其实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基于学生对“速度”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对“压强”概念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倍感“亲切”,降低学习的难度。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单位的意义    10米/秒: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0米。    10帕:物体在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牛。
         二、品味课堂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智慧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不是教师一人独霸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师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另一角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夸张表述,感知压强单位。
         与长度、体积、质量、速度单位不同,对压强的单位学生实在难以感受,这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课本中给出了两个描述“一张报纸对折后对地面的压强为1帕”和“一粒西瓜子对地面的压强为20帕”。但到底1帕有多大,学生还是不够清楚,于是教师用了一个夸张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知道两个鸡蛋的重力为1牛,那么如果把这两个鸡蛋磕破碾碎摊平在1平方米的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就是1帕。”如此夸张的描述,学生深切感受到了1帕的大小。其实教师在这个描述中隐含了对压强单位的理解,即1帕=1牛/米2。既帮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又对后面的压强单位的意义描述打好了铺垫,真是巧妙。
         2、暴露问题,戳中要害,轻松解题。
         科学中的计算问题在“压强”这一节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之前的“密度”和“速度”关于压强的计算中的问题,主要是细节的处理。教师并没有直接板演正确解题过程,而是先请学生上台解答,下面学生也进行解答,再请台下学生对黑板中的解答过程进行改错,在改错的过程中注意解题的要点。
         教师给出的是课本中的例题:一个60kg的学生,每只鞋底的面积为200cm2,请问他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学生解答过程:解:G=mg=60kg×10N/kg=600N
                           P=F/s=600N/200cm2=3帕
         学生1改正:受力面积的单位应该用平方米。s=200 cm2=0.02m2                   
         学生2改正: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s=2×0.02 cm2=0.04 cm2
         教师补充:压力和重力并不一定相等,但此题中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因此要进行说明F=G=200N
         到此,解题中的重难点已经一一突破,让学生领会受力面积的求解注意点和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此次观摩,让我体会到只要热爱教学,肯于研究,细心体察,一个很小的问题都能进行研究,也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设计以及对课本内容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她在教学中的积累和不断的反思,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天才在于勤奋,创新在于积累”,与您共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