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蕨溪小学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推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迎合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以丰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并阐述了相关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演性朗读;运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高效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接受更多的知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来展开教学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表演性朗读的具体特征
(一)直观性特征
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不仅要求朗读者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要求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其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要辅助朗读活动,从而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将单一的口头描述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肢体语言表演。并且表演性朗读相较于单一的朗读方式,能够更加直观且迅速地传递朗读者的情感,有效提升了语文朗读活动的观赏性,尤其是在朗读到某些形容词时,这种特点更加能够凸显。比如:她张开双手拥抱天空,并向着天空呐喊。类似的文章语句,采用表演性朗读能够使欣赏者更好的感受内容情感,并能够与朗读者产生共鸣,并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加直观且深刻的理解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综合性特征
语文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要声情并茂,也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语言、动作、表情及眼神的高度统一。能够在朗读过程中综合运用所有的身体语言,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感受,并向听者传达文章的情感。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熟悉文章内容,也要明确文章情感内涵,并通过语言与动作表达出来。因此,表演性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三)动态性特征
由于表演性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声情并茂,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形态”来传递思想情感。
而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热闹场景,并且对于表演具有一定的热衷,因此表演性朗读相较于常规朗读方式,能够将静态语言转化为动态现象,兼具了表演性、观赏性等多种有效特征,能够使学生在朗读中具有多重收获,为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认知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能力培养目标之一,是学习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中缺乏学习自主意识,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较差,甚至存在厌学心理。而如果学生不亲近文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便无法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也无从谈起促进学生思维、审美与文化素养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爱上文本阅读与朗读,并对文字产生亲密感,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小学语文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教材《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风雨、鸟兽的声音,并以此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结合文字展开表演性朗读,如此一来,学生的朗读便会更加成神,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进而爱上阅读,为开展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以信息化技术提升朗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我们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的朗读氛围,使学生在表演性朗读中,能够结合信息化技术从自己的生态、语言及动作中找到文章内容的中心点,再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进行《山行》这一首诗教学时,这一首诗言语言简练,很适合小学生开展表演朗读活动,但由于学生缺乏认知,多数学生在表演中无法体现故事的意境。这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类似古诗中的景象,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来感受这首古诗的意境。然后教师再播放相关配乐,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出的情境中激发情感,并在表演性朗读中体现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并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文学审美能力提升,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有助于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不断创新完善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教学活动,使朗读教学更高效,为小学语文建设高校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华夏教师,2020(11):75.
[2]张桂林.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开创崭新的时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