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师的无意识伤害”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永强
[导读] “教师的无意识伤害”,指的是面对学生时
        李永强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        529500
        “教师的无意识伤害”,指的是面对学生时,教师下意识的反应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举例而言,如果学生违纪,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很明显,这种批评教育是教师有意识的行为。有些教师甚至抱着“斗智斗勇”的心态与学生较量;而且这种批评教育会带给学生难堪,教师是清楚的。相反的,“无意识伤害”的行为,则是教师下意识的反应,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伤害”了学生。
        “教师的无意识伤害”这个说法,反映了当前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师角色的自觉认同,缺乏对教师职责的自觉意识。以心理咨询师为例,不管来访者如何,甚至咨询师有可能抵触来访者的观点,咨询师都会想方设法找到来访者的“闪光点”,安抚对方情绪,避免伤害对方。抛开咨询师本人的素质,那么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耐心、理性、安抚则更多源于咨询师本人对自身职业的自觉认同与对自身职责的清醒认识。回过头来,我们发现,现实中“教师的无意识伤害”之所以普遍出现,正因为很多时候,这种行为不是出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反应,而仅仅是教师作为个人的本能反应。
         笔者认为“教师的无意识伤害”有如下特点:
        (一)不同关注点
         面对学生,教师的关注点不与学生在同一频道。如前述,很多时候教师不是站在“教师”这一职业角度而是站在个人角度对待学生,因而相比起学生问题,教师更关心自身或者说更在意学生的问题对自身的影响。
         学生满怀期待地问老师怎么看待TFBOYS,教师却告诉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不要盲目追星;学生兴致勃勃地想与老师分享郭敬明的阅读体会,老师却对学生说要读那些有价值的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学生苦苦琢磨了一周终于想出明天班会的活动方案,老师却更“关心”学生刚才自习课没有学习而在讨论方案……
         乍一看,这种种行为很难说教师不是在教育学生;但往深层思考,这些行为却有一个相同点,即教师更关注自身的工作利益,相对忽略甚至忽视了教育对象。从客观上说,考核检查、分数排名乃至清华北大生、优秀率上线率等等都关系到教师的前途甚至是尊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各学校升学率、重点率、考上清华北大人数等等数据的比拼越来越激烈,学生也越来越像作为成绩、排名的符号而存在,甚至是教师的“利益”符号。对此北京的王晓春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成为完成指标的工具”,“只要眼前你能考个好成绩就是我的成绩,至于你上了名校后是否抑郁、跳楼,就不管了”。①教师的专业职责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成长,而现实则是教师(学校)要求甚至强制学生以达到教师(学校)的目标。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只能离老师、学校越来越远,因为从中他得到的只有“受伤”,而非“受助”的感觉。
        (二)习惯性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无意识伤害”,顾名思义,并非所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天性良薄”,只是说明了一个事实:这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性表达。
这里以王晓春老师评价“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现象为例:上课不听讲,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早恋就是“思想复杂、肮脏”;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②这些习惯性表达对学生的伤害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个性与特征。如前述,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

正如学生满怀期待地打开班主任的“家庭报告书”,结果发现每个人的评价都几乎相同的那样,感觉受到了“一万点伤害”。还有,老师叫错了学生名字。在老师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在学生则是深深的失望。这些都是教师们无意中带给学生的“伤害”。
拿学生主动找老师倾述以寻求帮助来说,结果学生才开了个头比如说“上课会睡觉”,老师就已经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了,就世界观到人生观,就校规校纪到个人素质地大谈“上课睡觉”的危害性及严重性。学生从满怀期待地主动讲述到稍有不安地被动“倾听”到最后无可奈何地说声“谢谢老师”而悻悻离去。教师其实并不清楚,学生寻求帮助有两层含意,一是想找老师倾述,二才是寻求老师的建议与帮助。老师在还没有满足学生第一层次的需求时,就已“蛮横”地剥夺其权利;剩下的已不能说是“帮助”了,充其量是教师的“自我满足”而已——而留给学生的则是深深的无奈与难以名状的负面情绪。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诚的那样,“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些一个个教师习以为常的小习惯、小举动,在学生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冷眼、一声讥笑、一顿闷棍——我们教师能不警惕?
        (三)以爱的名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其著作《T.E.T.教师效能训练》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最大伤害就是一听他们有问题,便急忙援助,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重要的经历:应对自己解决方案的结果。③王晓春老师也有类似的观点: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在‘不需要自觉性’的环境下长大的,自觉性无从产生”。④事实上,学校、老师与家长恨不得替学生把所有事情都做了,只要学生专注于学习即可——学生是在父母、老师打着的“爱”的名义下被剥夺了学会自觉、学会成长的权力的。正如戈登博士所言,这才是“最大伤害”。
         如今正大力提倡的“核心素养”理念告诉我们,培养“人”、发展“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而尊重“人”,认识到学生“人之为人”的特质则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离开了这两点去奢谈教育,必然是一个假命题。教育的目的本是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就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触碰、感受、体验及感悟,从而认识自己,反思自己,达到自省自律,自我提升的目的。没有学生的体验,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只是空想。据说有些学校就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严控学生的学习作息,甚至到了“人盯人”的程度。更有些地区已经使用高科技,可以将监控控制到以秒为单位,能够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作数据监察。试想想,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下,学生根本就没有“不自觉”的机会,又何来学会“自觉”,更遑论成长了。在这情况下步向成人的学生,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充满报复性的叛逆。当下社会浮躁之风愈盛,暴戾之气愈烈与此不无关系.。一言不合,即拳脚相向,很大程度上源于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控制自己。另一极端是成为时代“巨婴”。当下社会“啃老族”“宅族”的兴盛亦不无道理,因为都是在师长打造的“真空”的“试管”环境中长大,要么习惯依赖,要么害怕接触,“生理上成年,而心理上没有断奶”说的就是这类人。最近几年,高中老师都有一种感觉,好像内向的学生一届比一届更多?我想,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在此。
         可见,这种“以爱的名义”的“无意识伤害”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当前学习与情绪,还很有可能对学生的人格乃至人生发展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教师们岂能不警惕?
综上述,“教师的无意识伤害”从本质上说是教师缺乏对教师角色的自觉认同,缺乏对教师职责的自觉意识的表现,它对学生造成的危害既隐蔽又更严重,广大教师需要提高警惕,慎防因自身的疏忽伤害了学生而不知。当然,更重要的是,站在“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教师们的确需要大大提升自己的职业自觉、职业能力及职业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师具备了“具备职业道德”的前提。

注释:
①王晓春  《课堂管理,会者不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②王晓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前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