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珊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课标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草原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情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景语”和“情语”统一在一起的,学习并使用这一手法。石榴这篇文章是课外主题阅读中的一篇散文,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高年级学生要求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并且新教材提倡主题阅读,重视课外阅读要将课外阅读课程话,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深刻掌握修辞方法,并运用修辞方法描写景色和事物。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掌握阅读赏析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散文所运用的多种写作方法学生确未必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也未必能够有效运用。所以本课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选取经典作家散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借景抒情散文和托物言志散文的异同。本堂课学生已经进行过草原的学习,并且课前布置了要预习的石榴一文,且布置给学生对作家写作背景进行查询。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掌握写景和描写事物的修辞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不同。
五、设计理念
1.教学内容: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我国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内蒙风光》。作者用及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
《石榴》是1942年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选自郭沫若文艺散文集《丁东草》。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地追求。
2.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上,同时运用比较阅读法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小组合作和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描写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
六、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石榴原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学生回忆并复习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所用修辞方法和表现的中心思想。
2.学生介绍郭沫若创作石榴的写作背景。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3.教师播放石榴和草原的图片,由此引出今天要讲的两篇文章。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准备为课堂上理解两篇文章做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形象深刻体会和感知草原和石榴树。
(二)讲授新课
1.师:快速地默读两篇课文,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并认真思考两篇课文是如何描写草原美景和石榴的?
生:描写草原是从风光美和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在描写风光时从草原的天空、平地、小丘来写草原的绿和大
生:描写石榴是从石榴树的枝干、花、骨朵、果实、籽粒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完整,看来大家将草原这篇课文学习的非常透彻,石榴这篇文章也理解的非常正确。
2.师: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大家快速找出相应的语句?
生:草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将草原比做绿毯,将羊群比做大花。
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将河比做带子。
生: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将穿着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
生:草原这篇文章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像这句话:在这境界了,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其中细细地回忆,品味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生:石榴这篇文章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石榴比做了希腊式的安普剌和中国式的金罍。)
生: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这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都是正确的,而且将本体和喻体也把握的非常准确,给自己鼓鼓掌吧!
3.师: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文章围绕石榴的“最可爱”,从形态、颜色、质感等方面,依次描写了它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子粒,抓住外部特征突出其内在神韵。通过与其他树木的比较,突出了石榴树可贵的品格:不惧怕巨大的威力,奇崛而清新,美丽又热情。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热切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生:草原写的是作者老舍的一次访问活动,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达出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4.师:试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式?
生:石榴这篇散文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是寄情于一物,以物性表现个人追求及操守;借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或者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是通过咏物来咏志他常常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特性,委婉曲折的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生:草原这篇散文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通过事物引发联想和对景物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或抒发人的感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一般不直接抒发我的感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来描写。借景抒情中的情含义有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
生:这两篇文章也有相同点,都它们都是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师:大家的回答很完整,能够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那么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完成一个表格,考验一下大家。
5.师:根据本课所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看哪组完成的完整、准确。
课题
初读感受 文体 主要内容
修辞方法
情感表达方式
喜欢的句子
草原
石榴
师:通过表格的填写,我看到大家填写的又快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今天的学习内容。
(三)课后作业
6.课后练笔 (二选一)
体会学习本文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选择一个适当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八、评价设计
按切入的时机和发挥的功能来区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适时地采用了这两种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其作用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或者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给予及时的评判和反馈,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了有效合理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正误及时调整思考方向。
总之,形成性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本节课的最后部分有学生根据这堂课所学,完成两篇文章比较的表格,是对学生一整堂课学习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根据课中所学填写,比较哪些小组填写的完整准确,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具此判断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总结性评价是有效率和效果的。
九、案例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本节课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新语文部编版教材在单元设置上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单元设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旨在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由课文展开联想,由具体事物引发思考,理解作者的感悟。本节课由一篇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作为教学内容,深度切合1+x主题教学,并且运用比较阅读法深化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学习过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上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