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课堂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 杨雪洁
[导读]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杨雪洁
        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  264003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使之成为塑造学生素养的着力点,是每位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发展历史
        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经合组织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需要反映个体需求,更需要反映社会需要。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3年经合组织出版了《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核心素养开始走进教育实践。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21世纪素养》。 2013年3月日本发布了《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
        2014年我国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标志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进入新领域,课堂教学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从核心素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在研究、探索和教育实践之中只有23年的历史,还非常年轻。同时,它由经合组织启动,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它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等的聚焦强化版和升级转型版。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俗来讲,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改革,来谈我们的课程落地。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国家在2016年委托林崇德教授所研发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方面,自主发展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方面,社会参与则表现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方面。所以又称为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来说也是因地而异的,比如莱山区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相信自己,相信幸福的开始,就是去落实这一使命,落实国家核心素养的一个校本化表达。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加油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其中“三维目标”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诞生。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正处于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因而需要创新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国家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智造已经成为主流,开始需要大量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核心素养并不是蓦然、独立出现的,它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整合和提炼,是一种全方位的超越和升华。核心素养来源于三维目标又涵盖三维目标,具体来说,将“过程与方法”提炼升华为“关键能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为“必备品格”。
        需要注意的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应该摒弃“双基”,核心素养不是素养的全部,还有基础素养和其他素养。如识记能力、观察方法、简单推理等基础素养,是应当先于核心素养所具备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素养的培养,不然核心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
        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那么核心素养落地到课堂教学中,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1.大学科观。大学科观就是教师带着学科思维站在学科的高度上授课,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包括学科内的渗透式整合、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还有超学科消弭式整合。正如余文森教授在书中说道:“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
        2.师生互助。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师生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师生相互尊重,是学习中相互帮助、交流中互相质疑、探究中互相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中,而素养课堂重视的就是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学知识,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创造生活,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4.“静”、“动”、“辩”结合
“静”就是让学生静心地对问题进行原始思考,所以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能力。“动”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点评和质疑。不仅交流答案,还要学会说“为什么”。“辩”是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并阐述观点。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