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巧妙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第25期   作者:董艳芬
[导读] 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腐蚀以及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

         董艳芬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二实验中学
         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腐蚀以及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由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也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自身心理、行为、性格存在缺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事件、青少年犯罪、跳楼、抑郁、焦虑等不良现象频繁地向我们亮起教育的红灯!
         作为教师,我们的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沉思。
          思想品德教育是何其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韩愈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在语文课程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不仅传递学科知识,更关注道德与人格的养成。”
         的确,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饱满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在中学时代学的课文,读的书,极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甚至其审美情趣、文化胸襟、人生的价值取向等都会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在阅读及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广泛的德育因素。
         语文教育教学承载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虽然各个学科或多或少都有着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有德育教育的义务与责任,但是语文学科作为百科之母,对德育教育来说,责任与义务显而易见!
    作为语文教师,关键点在于我们要抓住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将语文教育中德育的点滴香味浓郁开来,将学生的每一个闪亮之光放大开来,让语文教育的轻轻细雨时时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让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时时浸润着学生们的灵魂……
         如果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德育阵地岂能守不住?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提高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这种能力,这种技术,我想这更能称上是一种艺术吧,如果这方面的能力过强过硬、运筹帷幄且游刃有余,那么学生们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享受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幸福感,如沐春风,倍感舒服更乐意全情接受,这种幸福感愈至愈多,只能让德育之花悄然绽放,总不会让其日渐凋零吧?
         换个思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指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觉进入德育的氛围之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最佳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二)设计巧妙,注重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然进入到文本文字之中,也便主动走进了思想教育的氛围中,这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否则,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教材,从文本入手,体悟美德。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潜移默化是根本的特性。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阅读中感染人,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但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抓住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学生接触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经典作品时,经过仔细阅读品悟,就会发现,在这几部作品中不仅写出了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更表现出作者令人叹服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开阔的胸襟,给我们极其深刻的人生教益。时光的流逝也无法抹去他的人生光芒。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态度告诉我们:身处逆境不要气馁,困难并不可怕,它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苏轼身处逆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三、与文本对话,体会人间真情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渗透上,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就是一片情感天地,探索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体味人间真情。教师恰好也可以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谢父母养育之情,感谢师长培育之恩,感谢同学互助之义,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做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四、观古今人物,培养高尚品格
         语文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人类的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志和志向,潜移默化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戏剧《屈原》的教学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意志,就会深深感染着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挺立起来!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屈原为实现祖国富强所做的不屈斗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屈原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献身祖国的精神为学生健康道德形成树立了榜样。
         这样的作品,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无需说教,思想教育自然渗透其中,使人受益。
         五、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思想,把真情融入笔端,把心声写进作品,留下美好回忆。
         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教育。
         作文课上,除了必须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而且我们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对学生习作中表达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六、鼓励学生从社会生活这部大语文书中获取营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生活是一本学不完的书,所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此,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自觉自主性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还有,作为老师,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莫过于自己的行动。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力争成为学生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突出“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用心、用力呵护学生的思想小花,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这些含苞待放的小骨朵,定会在无声无形中不断地被孕育、浇灌,茁壮成长,竞相开放!语文教师更要从小处重德育,从细处润德育,永不止步,奋然前行,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时代的使命、社会的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