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第25期   作者:郑紫白
[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郑紫白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二实验中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学要出效率,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方面
         (一)进行课前备课,加强课前预设,
教师为什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
         根据课标要求备课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着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利用起来,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对教法进行筛选,避免简单重复,拖泥带水,能“一针见血”的就不能“绕圈子”,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能发挥出来了。
         (二)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力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


二、学生方面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提纲是根据教材的重点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即预习教材去解决问题,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时间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其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读、思、画、查、疑、写相结合,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在通读课文中感知。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细读课文中质疑。根据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去读书,去解决问题,把用“?”标出的问题首先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质疑,再把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在质疑中掌握知识。
         3、在赏读课文中加批注。在预习阅读这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加批注,并谈谈自己理解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只有全体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地倾听,主动地思考,大胆地提问和自信地发言,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大胆地发言也应该伴随着课堂学习全过程,从而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眼睛是否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不能看到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急于让他们发言,使其他学生失去继续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应精心提问,使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富有一定挑战性,而不是经常让学生回答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缺乏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思维应伴随着他们的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提问和每一次交流。在发言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说满怀自信的响亮话,规范流利的完整话,在此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使自己的发言更有序、言而有理,更简洁明了而突出重点,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练习中提高能力,养成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想,当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细节,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的习惯,我们所收获的将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课后巩固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
         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即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仅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因而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再加之师生间的默契互动。还怕课堂不高效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