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思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第25期   作者:于春慧
[导读]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质疑、探究和交流的过程

         于春慧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质疑、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新教学策略,争取通过留白、情境创设、组织辩论等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和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思考;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不再仅仅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看重学生思维品质、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但是,语文相关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几乎都要在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形成,而小学生恰恰缺乏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新方向。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全面理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适当留白,保持思考状态
         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诵读,亲自思考,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说的太多、讲得太满,好比给学生展开一幅色彩丰富的画卷,学生目不暇接,不断地接收各种知识和信息,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想法、能力得不到体现,便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形成不求甚解、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留白,也就是通过设疑、停顿等方式给学生留出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得以保持思考的状态,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分析《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便适当留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如针对第二自然段段末,我向学生提问道:“外祖父说‘你还小呢,不懂!’那么莺儿不懂什么?”这时,学生回顾本段前面的内容,查阅所引入诗词的含义,之后分析道:“外祖父读的这些诗词都是思乡的、表达哀愁的,而外祖父当时正在异国,所以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莺儿从小长在异国,所以不懂外祖父的情绪。”而针对第三自然段,我复述文中外祖父的话:“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然后我稍作停顿,在这个空隙里,学生产生疑惑:“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惜这幅图?”“外祖父说梅花是清白的,不能玷污,是否别有深意?”我并不为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继续阅读,自己寻找、分析答案。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留白艺术,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行之法。
         2.巧设情境,激发探知欲望
         中国文化向来有“含蓄之味”,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在接触这类作品时,我们必须进行深度的、拓展性的思考和探究,方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但是,小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含蓄美缺乏认识,他们只追求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不会深度思考和探究,这导致学生无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在深度思考、拓展性探究的过程中准确理解课文思想。
         例如: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课时,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后,便不会多作思考,于是我在学生翻译诗文的基础上,描述如下情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果然美不胜收。诗人借宿在一家旅舍,抬眼望去,只见青山连绵,楼阁林立,西湖上载歌载舞,好不热闹,诗人举杯独饮,发出感叹:‘这歌舞几时才能停止呢?’”学生被我所描述的情境所吸引,当我说完诗人的感叹之语后,学生自然产生疑问:“眼前有这么好的景色,诗人不好好欣赏,为什么希望歌舞停止?”另有学生猜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杭州写的这首诗?他当时是不是不开心?”我不予回答,而是问道:“同学们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吗?‘只把杭州作汴州’代表了什么意思?”这时,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北宋首都沦陷,南宋统治者逃亡到临安,不思进取,纵情声色……之后,学生便能意识到这首诗中的讽刺意味,重新总结其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3.组织辩论,促进深度理解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包容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并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进而使学生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而辩论是指正反双方用一定证据和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同时抓住对方言论中的漏洞进行反驳,最终求同存异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活跃人的思维,促使个体对当前讨论的问题或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引出合适的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的深度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思考:“本文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篇幅介绍昔日的圆明园,用意何在?”学生讨论一阵后,我不予评价,而是引出辩题:“如今我国国力强盛,有足够的资源来恢复圆明园往日的辉煌,那么你是否支持重建圆明园?”学生给出不同的意见,于是我让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各自发表观点、阐述理由。其中正方学生支持重建,主要理由是彰显大国实力,寓意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反方学生反对重建,主要理由是让国人记住屈辱的历史,不断奋发图强。有了这一番辩论过程,学生便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新的认识。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展开辩论活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思想,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深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课文内涵,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侍冬梅.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82.
         [2]李东清.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9(07):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