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第25期   作者:付凤
[导读] 数学在小学教学体系当中占有极高的课时占比

         付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沙田镇对达小学 536123
         摘要:数学在小学教学体系当中占有极高的课时占比,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延伸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够获得有效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阻碍,学生很难及时的吸收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才评判标准的提升,教育部门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注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数学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与此同时,数学也对学生今后的中、高考有深刻的影响。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实现教学的创新,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从而适应今后更加深刻的学习内容与更快的学习节奏。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由于数学课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的获取知识,学习体验不足,因此显得较为枯燥,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一定要求,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精心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在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更加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数学课程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科目之一,不仅仅需要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运算能力,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普遍呈现出吃力的状态,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以“知识目标”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能力目标”,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最主要的是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完善,以便于在学生升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后,带着较强的基础去快速的适应。数学是一门探究性、研究性极强的学科,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能够发现,学生们普遍在面对一些综合性较强,或逻辑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切入问题,或出现不知道怎样合理的运用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不能再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中尽可能的吸收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能力目标”难以达成。
         (三)转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形式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普遍有相当明显的缺陷,在学习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往往习惯性的依靠教师讲解,或者依靠自己感性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去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这就使得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产生了一对矛盾。与此同时,数学应用题存在的价值,正是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引导学生去理性的看待问题,从而用理性的态度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逐渐转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形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生活案例,提升学习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整合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具体事例,同时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自己熟知的内容,便能够显得更加从容,表现出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的学习自信心,有效的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也引导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超市”中“购物”,并为学生标注好各种“商品”的价格:一桶泡面5元,一包饼干2元,一瓶饮料3元,要求学生求出买下这些东西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在课堂上获得运算能力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题目时,能够顺利的解决。
         (二)深入阅读题目,加强分析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无法顺利的解决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是因为学生无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准确的分析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深入的阅读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数据,从而帮助学生了题目究竟需要学生做什么,从侧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为学生出题:“一位大娘摆摊买苹果,第一天一共有35个,最后剩下10个;第二天又有35个,最后剩下15个,请问大娘两天卖掉了多少个苹果?”在这道问题中,很多学生回不假思索的列出算式:35-10-15,得到了卖出10个苹果的错误答案,忽略了第二天的35个苹果包括了第一天剩下的10个苹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合理的逻辑,采用恰当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情况出现。
         (三)多个角度切入,发散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小学数学问题的难度不断提升,也就意味着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教学难度,学生同样面临着更大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切入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例如,教师为学生出题:“在一个小农场中,有公羊20头,是母羊数量4倍,一共有多少头羊?”在这道问题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4倍”这个关键数字,用20除以4,得到母羊的数量是5头,也就是说,一共有25头羊。接下来,教师可以改变题目已知条件为:“母羊共有5头,公羊的数量是母羊4倍,一共有多少头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计算。这样一来,学生使用两种相反逻辑顺利的解开了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发散,提升解题能力。
         (四)巧借画图手段,简化数学问题
         有部分数学题目比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对各种直观的图像非常敏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画图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画图的手段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视化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思考的内容,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数学问题的简化。
         例如,教师为学生出题:“在某一个交响乐团中,共有男性乐手20人,女性乐手10人,男性乐手的人数比女性乐手多几人?”。在这一道题目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画图,首先,画出一条2厘米的线段,表示男性乐手共有20人,并在这条线段上的1厘米处做标记,代表女性乐手共有10人,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直观的看到,剩下的部分长度为1厘米,代表男性乐手比女性乐手的数量多10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让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7).
[2] 王姣.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