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东罗镇初级中学 53211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各学科教师所研究的话题。对于初中物理这一学科,由于学生初步建立物理思维,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并以此完善教学体系,使教学活动呈现出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问题;实验
初中是学生建立物理思维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构建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物理知识存在着好奇心,同时,也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做好引导工作,并全面分析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此优化教学活动。同时,物理学科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也应该将物理知识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以此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联系实际生活,丰富感性认识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中。同时,物理知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存在思维障碍。对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为学生与抽象知识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生活实例既能够将物理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还能够将生活现象或者生活问题迁移到课堂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而为抽象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铺垫。
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使他们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者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笔者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即:笔者分别将小平面镜、白纸、光盘的正面在教室里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向学生展示,这时,课堂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紧接着,笔者提出相关问题,即:这些物体表面“反光”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小平面镜、白纸的正面无论从什么方向看反射的都是白色的光,并且在一些方位上能够从平面镜中看到教室内的一些物体或者人的像。虽然学生对光的折射能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未能由前面所学的光学知识来解释,便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笔者便自然而然地揭示教学主题,推动了后续实验探究活动的积极展开,也为学生构建理性的物理知识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将物理知识赋予生活化的特点,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设置探究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的设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更多思维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将探究问题作为研究方向,不断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并以此明确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笔者首先演示实验,即: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在水面上,同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反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推动着后续实验活动的展开。于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便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来研究光的反射,并最终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由此可见,通过探究问题的积极设置,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向着高效的态势发展,还能够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从而使学生完成物理知识体系的积极构建。
三、重视实验开展,完善认知结构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重视实验活动的积极开展,这样一来,既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实验环节中,增加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意识,还能够使他们的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同时参与,以此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与“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的方法,笔者以问题为导入,并提出:“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什么缘故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以此使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实验台上的钢尺进行实验操作。于是,学生通过观察在伸出桌边长短不一时,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以及声音的特点,进而认识到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可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既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从而帮助他们完善物理认知结构。
四、借助信息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相整合的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且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此外,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视听觉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赋予上趣味化特征,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一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
以“认识浮力”为例,为了使学生知道浮力的定义及方向,并使他们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几张图片,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万吨巨轮和辽宁号航空母舰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节庆日子,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这样的场景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由此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行为。于是,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并结合这样的场景提出所思所想,同时,对浮力产生了初步的认知。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液体浮力”的实验活动中。可见,将信息技术巧妙引入课堂中,既能够给学生多种感知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较为强烈的探究意识,还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
五、重视操作活动,提高认知水平
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同时参与。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知识是他们主动构建的结果。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构建教学环境、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引导他们展开学习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多元化,还能够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以“怎样测量和表示力”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使用弹簧秤,并能够使他们正确作出力的图示,笔者首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并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在弹簧下挂一个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个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揭示了教学主题。随后,为了使力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到学生面前,笔者引入了弹簧秤,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弹簧秤的刻度来感受到力的产生,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力的图示奠定了基础。可见,通过实际操作活动的展开,既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他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能够以操作内容为导向,提高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积极,以此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次仁扎西.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文摘版:教育,2015(12):106-106.
[2]周顺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交流,2016(25):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