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东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小学 重庆 巫山 404703
摘要: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思维,学生掌握这一种思维可以帮助其在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的找到解开难题的钥匙。而教师则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让学生养成有条不紊的习惯,也可以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搜索查阅,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知识框架;课外知识;发散思维
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刚刚接触学习,养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学生的成绩好,学生就是学的认真,这种没有凭依的判断是不可取的。而如今,各种新式教学方式出现在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思维占比较重。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像是拥有一把能够解开所有难题的钥匙,帮助其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帮助学生建立、梳理知识框架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脑中储存的知识会越来越多。就像是一个书架,如果学生不去整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早些时候学习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放在哪。但知识框架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学生在储存新的知识时,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或者其他分辨因素进行整理,在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只要根据分类,就能快速的找到。且学生还在不断的学习知识,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更加轻松惬意,进而取得一个好成绩。
例如,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重要,是学生认识分数最基础的阶段,所以我会在讲解开始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分数是什么?”,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了解,自然没办法得出答案,而我会趁机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将的内容,就是分数,这是和以往的学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的一种课程”,学生在面对未知的课程时,学习兴趣能够更加充分的激发,学习起来更加认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且,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我的做法让学生认为分数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地基打好了,之后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加轻松。
二、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课本上的知识很重要,但课外知识同样重要。
课本上的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而课外知识则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且单纯的数学教学是比较枯燥的,适当的引入课外知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且课外知识也会有很好的延伸,当学生感到好奇的时候,在课下也会自发的进行探索。
例如,我在讲解“小数乘法”这一章节的时候,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课外问题,“这天,小兔子在路上走着走着看到一大片胡萝卜田,他自己带不走,就喊来了小伙伴一起来,已知小兔子喊来了十一个伙伴,他们每人三点五根胡萝卜刚好全部带走,问,田里有多少胡萝卜?”,以一种全新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想要知道田里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的时候,他们就掉入了我的陷阱,而我也会趁机开始讲解,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学习起来自然会更加轻松,且,我也会在讲解完成之后,给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知识,巩固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多变的,一种题型可以演化出无数种不同的题目,这种情况下,发散思维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到题目最原始的面貌。发散思维可以对某一种题目进行联想,同样可以用于逆推理。题目虽然可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生拥有强大的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根据蛛丝马迹,顺藤摸瓜的找到题目最本质的面貌,进而针对这种题型进行一个处理。
例如,我在讲解“位置”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课桌,所以并不会出现看错的情况,有了这个前提,我在讲解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这一篇课程,比如,提问学生,“小明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列?”,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小明的位置,自然能够轻松的找到他的位置,而我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可以以这个问题为根据,再次进行延伸,“假设小明的位置是三排六列,那么,在他右后方的学生是几排几座?”,学生可能会再次根据小明的位置进行思考,但小明的位置并不是在三排六列,学生想要找到,就必须靠自己思考,以此来锻炼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感觉数学极其枯燥,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办法理解数学知识,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也很难解决。但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这个问题变回迎刃而解,数学万变不离其宗,而数学思维可以根据题目中留下的线索,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学生理解了,学习起来自然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周淑红.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王红玉.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