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利
重庆南岸怡丰实验学校
听了一些概念教学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概念,教师创设了丰富活泼的情景,课堂上很热闹,有“温度”!但是有的提炼概念时如蜻蜓点水,有的感悟概念时像白马过隙……缺乏“深度”!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笔者认为概念教学应该紧扣概念的形和神,实现概念发生、发展过程,要“温度”更要“深度”,使概念与学生的思维真正相通、相融。
一、情景中感知概念的表象
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地隐藏在其中。它是对生活中大量现实问题的归纳、概括、抽象、提升的结果。对学生而言,概念是一种外在的抽象化的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概念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但是现实情景中蕴涵着概念,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概念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情景成了学生概念学习的优势资源。欲知其义,先感其形,我们可以从情景而入,先充分感知概念的表象。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一个例子就完成了概念表象的感知,否则学生只能停留在一个例子的表面。而应该在多个不同情景中丰富学生的表象,找到情景中表象的共性,水到渠成地引出、感知概念,这样才能感知出概念的表象,体会到概念发生的需要和作用,为概念的意义理解夯实基础。
片段1:感知周长的表象
师:【出示一块桌布和一条花边】给桌布镶上花边会更漂亮!你认为应该镶在哪里?(从熟悉情景出发,知识的学习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经历中。)
生:应该镶在桌布的周围。
(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
师:这时我们就说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板书“周长”一词。“周长”的概念自然揭示在学生眼前,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哦,这样子就叫周长。但老师心中一定要拉住一根弦:此时,不要急忙领着学生去挖掘周长的内涵。因为“周长”一词刚闯进学生的认知世界,比较陌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朦胧,还没有完全和生活经验融合,这正是知识的联结处、概念的生长点。)
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周长”来表达,谁来说一说?
(目的是激活学生的体验,让周长的表象在学生脑海里活动起来。)
生1:广告牌四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2:黑板四周的长度也是它的周长。
(只要一提起周长学生就能想起这些表象,此时此刻学生能整体感知到周长的存在,能“意会“周长的意义,表象成了周长生长的土壤。至此,学生的情景感知应该是充分的:周长来源于生活,又隐藏在生活中,周长的学习是现实的、必要的、有意义的,孕育了生活数学的思想。)
二、操作中解读概念的意义
常说:“听过的忘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操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在做的过程中感悟概念的丰富内涵,让感知到的表象逐步走向抽象的意义。表象是丰富的,让学生的想象漂浮起来,而操作是深刻的,让学生的思维沉淀下来。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是有血有肉、立体饱满的,而不是只抓住概念的干瘪躯壳。
片段2:解读周长的意义
师:大家很快和周长成了好朋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周长,你会吗?
(周长在学生头脑中有“表象”了,学生感悟的基础被夯实,此时引领学生解读概念意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学生争先恐后地摸着。)
师:说说你是怎样摸的?(让学生把直观的操作上升到需要思维运作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去初步解读周长的意义。)
生1:从这儿开始(起点)摸,沿四周摸一圈,又回到这儿。
生2:我从这个角开始,向右边沿着这个边摸一圈就是它的周长。
……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着周长的意义,这是很可贵的真实体验。)
师: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无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只要是沿着封面的边摸一圈,你就摸出了封面的周长。
(教师的梳理很重要,让学生对周长的解读更深刻、更清晰。)
师:下面我们开展“描一描”活动。
生:描草坪、树叶、运动场、扇子等图片的周长。(将操作进一步牵引到描周长,并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深化对周长的理解。)
师:【出示树桩(实物)】怎样才能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有多长呢?
生1:用绳子围一圈,看绳子有多长。
生2:用软尺量!(让学生上台量出树桩面的周长是65厘米)
(学生想出“绳测法”、“软尺测量法”,得出树桩面的周长。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具有创新思维含金量的周长,学生把周长和尺子量出的长度对应起来,是抽象出周长意义的关键。这时水到渠成,师生共同梳理得出周长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辨析中内化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往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情景都是以“正面”呈现,因此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得到了情景的百般呵护,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时,应该把概念放到既有正确又有错误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辨析中进行思维碰撞,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元素,内化概念的本质,让概念真正地立起来。
片段3:周长的辨析
师:【出示第一个奖状框(绳子差一截才围一周)】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吗?
生1:不是,因为绳子没有围拢。(学生理解在“围”和“一周”上)
师:【出示第二个奖状框(绳子围一周后还剩一截绳子)】这根绳子围了奖状框一周,它的长度应该是奖状框的周长吧?
生2:不是,因为绳子有一圈多了,要刚好一圈才对。
(学生把“一周”牢牢扣住)
师:【出示第三个奖状框(绳子刚好围一周但没有贴着奖状框的边围)】这根绳子刚好围奖状框一周,它的长度总该是奖状框的周长了吧?”
生:【着急地】不是,因为绳子没有围好,要挨着奖状框的边围才对。
(这次学生在“一周”基础上关注了正确的“围”法)
最后让学生读一读周长的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读某几个词语,如“围”、“一周”等。至此,周长的意义达到了本质的内化。
四、应用中彰显概念的价值
当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羽翼丰满时,就应该让学生飞翔,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自主地运用概念,体验概念的意义,彰显概念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
片段4:应用周长
师:请大家想想,怎样才能知道黑板面的周长是多少?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实际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生:用尺子量。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1:把黑板的四条边量出来,再加起来。(这是学生常用的思维方式)
生2:只量出那两条边就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师:大家思考一下,只量这两条相邻的边,可以还是不可以?(教师延迟评价,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分享这个同学的思维成果。)
生3:可以,因为这两条边和那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应用彰显着概念的价值,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辉映成景。)
总之,概念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外线(温度):孕育概念——抽象概念——应用概念,另一条是内线(深度):感知概念表象——解读概念内涵——彰显概念价值。两条线一明一暗,将概念编织成“形”,而师生的真诚实践则赋予概念以“神”,这种形神兼备的教学应该是一种教与学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