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第25期   作者: 杨忠亮
[导读] 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审题捕捉题中的关键性信息,

         杨忠亮
         四川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光华小学         四川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202
         摘要: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审题捕捉题中的关键性信息,将各种已知条件综合起来,并建立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环境影响颇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条件,了解学生的困境,据此优化教学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为学生高效解决应用题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少数民族;教学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地理位置偏僻,网络不够发达,学习资源匮乏,且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语言理解能力差、缺乏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意识等种种缺点,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造成严重困扰。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性格、心理、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特点,据此改进教学方法,借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可贵精神。
         1.加强数学语言理解
         应用题普遍存在阅读量大、抽象性强、条件错综复杂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它包含了阅读、归纳、总结、建模等种种过程,但是,这一切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理解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题中的数学用语、数学符号,对其进行详细的辨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题意。比如:一堆玉米,每车运1/5吨,运了3车之后,恰好运了这堆沙子的1/2,这堆沙子还剩多少吨?在审题时,很多学生容易忽略“1/5”后面的单位,理解成“每车运总量的1/5”,所以在解题时找不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因此,在习题讲解中,我提醒学生关注分数的实际意义,了解它是代表具体的数量还是分率。此外,对于“比……多”、“比……少”,“至少”、“最多”、“不超过”、“不低于”,以及“增长了”、“增长到”等易于混淆的词语,我则借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辨析。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把握关键词以及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审题奠定基础。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题信息量大,其中的数量或位置关系比较复杂,而小学生想象能力不足,仅仅通过阅读,他们很难对题中条件产生直观、准确、全面的了解。

而“形”和“数”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有效的手段,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以数的语言来说明图形性质,或者以形的语言来表征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快速得到解题思路。
         例如:小明早上步行去上学,速度为每分钟50米,14分钟后父亲发现他忘带课本,于是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去追小明,结果在离家1200米的地方追上小明,请问父亲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在审题时,我要求学生以线段来说明题意。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先画出一条线段,起点为“家”,终点为“学校”,然后在中间选取两个位置,一为14分钟后小明到达的位置,二为父子相遇的位置,并计算出每段路程的长度,标记在相应的位置。通过图示的直观呈现,学生很快便能意识到:父亲追及的时间=小明行走的第二段路程÷小明的速度,而父亲追及的路程是已知的,所以父亲骑车的速度便很容易求得。由此可见,在应用题审题指导中合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为学生高效解题奠定基础。
         3.逐步挖掘隐含信息
         要想成功解出应用题中的未知量,我们必须掌握足够多的条件,但是,在应用题中,很多有价值的条件是隐藏的,我们需要通过表面文字的叙述,了解其深层的信息和含义,并将其综合起来,方能找到解题方向。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马虎大意、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等特点,以有效的方式带领学生在审题时逐步挖掘隐含条件,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顺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一辆汽车去某地送货,①第一天行驶120千米,②第一天行的5/6等于第二天的总路程,③第二天行的6/5正好是第三天行的路程,④第三天到达目的地,请问全程有多长?
         在学生读完题目后,我让学生为题中的已知条件标上序号,然后设计问题:“根据①②条件,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后答道:“可以求出第二天行驶的总路程,即120×5/6=100千米。”接着,我继续问道:“根据新的条件以及条件③,你又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则求出第三天行驶的总路程。最后,学生把所有条件综合起来,联系问题,说明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以上“条件推理法”是解应用题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惯性,让学生能够及时处理已知条件,获取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成功率。
         总之,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弱势,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借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为学生日后在数学领域的学习铺就坦途。
         参考文献:
         [1]王宁,高佩佩.试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科技风,2019(29):62.
         [2]王素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读题与审题”能力[J].中国新通信,2018,20(07):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