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珍
濉溪县医院 安徽2351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于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取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接受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纳选对象共计82例,借助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确保两组患者所占比例均等,对照组选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落实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比分析抢救效果。结果:对比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两组患者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观察组所得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期间应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规避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确切效果,取得的抢救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价值
心搏呼吸暂停属于心脏危重症,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在临床实践中大多因创伤、猝死、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发病,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的救治措施对于挽回不良结局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心搏呼吸暂停在临床实践中所采取的急救治疗措施主要为心肺复苏,采取此抢救措施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保证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但是给患者所带来的后遗症无法有效避免,因此目前老年群体依然存在死亡的病例。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临床专家也提出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相关内容,对于降低心搏呼吸暂停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避免发生后遗症[2]。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急诊心肺脑复苏者应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取得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82例接受急诊心肺脑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组以后两组患者所占比例均等。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共计16例,患者年龄下限为38岁,最大值82岁,中位年龄值为(59.68±3.78)岁;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共计15例,患者年龄下限为39岁,最大值82岁,中位年龄值为(59.77±3.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照研究后所得结果为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常规急救流程,经家属送至急诊科,由医师进行心搏呼吸暂停的判定,入院以后即刻展开心肺复苏抢救,依照常规急救流程展开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图监测等相关内容。
观察组则采取优化护理急救流程:(1)组建优化护理急救小组:由急诊分诊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经分诊护理人员进行验伤和分诊,由小组成员进行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定期展开演练考核,提高小组成员的抢救配合度以及抢救成功率。(2)将患者送至抢救室中,由接诊人员进行病情实际情况的判断和评估,快速展开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按照规定站位,快速连接心电监护仪,进行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的有效控制,于10s中将心电图波形监测和记录。然后落实呼吸道护理,采取清除痰液、吸氧治疗等相关基础性措施,保证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同时协助医生展开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中进行患者生命体征观察[3]。(3)选择一位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站在患者一侧,主要工作内容在于抽血、输血,协助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准确、谨慎的完成穿刺操作,进行患者心电监护结果的密切观察。此外选择护理人员采取止血、包扎,详细记录抢救数据。(4)详细记录患者抢救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保证护理记录单准确无误,及时为其他护理人员递送物品,对于患者财务详细登记,维持抢救室环境,保护患者隐私,获取床边B超、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血样标本送检等相关内容[4]。
1.3观察指标
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患者抢救期间记忆减退、抽搐以及胸部不适等相关症状发生情况。
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详细记录患者接诊-胸外按压开始时间、接诊-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接诊-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值均采用SPSS22.0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为(n、%),P<0.05表示研究数值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分析
观察组接诊-胸外按压开始时间、接诊-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接诊-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png)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数值对比差异为P<0.05,见表2。
.png)
3.讨论
大多心搏呼吸暂停的发生原因主要为休克、重度创伤、酸碱平衡、植物神经反射异常、电解质紊乱,发生此病症以后血流不能有效流出和流入心脏,一般情况下在心搏呼吸暂停处理过程中需要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位进行其意识状态判定,检查呼吸情况,即可采取心肺脑复苏抢救,同时需要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采取急诊抢救措施[5]。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低于对照组,数值对比差异为P<0.05,分析原因如下:以往临床上所应用的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缺乏规范性以及针对性,对于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直接影响。采取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时组建特定的急救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掌握自身的岗位职责,小组成员都选择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能够避免因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患者抢救造成影响。此类护理流程对于减少常规护理所引起的损伤具有积极意义,在改善护理操作的同时可以按照护理规范流程展开工作,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系统化。
综上所述,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于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抢救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静.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应用效果及预后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06):540-541.
[2]李兵飞,杨洁,张一凡.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0):1266-1267.
[3]邱益妹,吴素平,赵青青,等.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43-145+149.
[4]张瀛.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8,24(36):179-181.
[5]杨锁柱,费东生.新型护理干预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0):141-144.
[6]余敏.优化护理干预对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西藏医药,2017,38(0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