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4期   作者:王江天
[导读] 目的 探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产生的临床效果
        王江天
        青海省中医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下,均分成3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7天和14天,关节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7天、14天,VAS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改善关节疼痛症状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关节疼痛;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小关节病变为主,随着病情发展,最终造成关节变形,以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当关节出现严重疼痛症状时,将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积极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缓解疼痛感[1]。为此,本文选取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2月~2020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下,均分成3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女比例5:30,年龄区间范围在36~76岁,均值(58.61±2.65)岁,病程区间范围在1~12年,均值(5.62±1.03)年;实验组男女比例4:31,年龄区间范围在35~75岁,均值(58.14±2.10)岁,病程区间范围在2~13年,均值(5.26±1.10)年。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具体包括: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频繁触碰冷水;加强心理疏导,缓解负性情绪;根据疼痛情况,给予止痛药物等。
1.2.2实验组
        实验组接受中医特色护理,具体包括:
        (1)中医情志护理。关节疼痛感,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担忧及忧愁等负性情绪。因此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通过言语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向上思想、观念和态度,解除心理压力,缓解负性情绪。如“医生一定能治好疾病”,“一定能战胜疾病”等。同时还可采用观看电视、播放轻松音乐及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进行适当放松。
        (2)中药熏蒸。

药方:花椒12g、羌活12g、当归12g、苏木12g、红花12g、白芷12g、川楝子12g、海桐皮12g、土茯苓12g、威仙灵12g、透骨草25g、伸筋草25g。将所有药方放入冷水中煮沸,过滤。在排空大小便后,分别对疼痛关节进行熏蒸,每天1次。在熏蒸过程中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3)艾灸。选取血海、曲池及大杼等穴位,将点燃艾条放入温灸棒中,在穴位处进行滚动。尤其针对关节疼痛明显部位,应重点施灸。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4)穴位按摩。选取足三里、气海、命门近关元等穴位进行按摩,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同时针对疼痛较为严重关节重点按摩。
1.3 观察指标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7天和14天,关节疼痛改善情况。满分为10分,得分与疼痛情况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VAS)使用()表示,t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实验组VAS(5.64±1.23)分,对照组(5.84±1.20)分,t=0.689,P=0.493;护理干预后7天,实验组VAS(3.12±0.50)分,对照组(4.91±0.53)分,t=14.534,P=0.001;护理干预后14天,实验组VAS(2.25±0.32)分,对照组(3.68±0.41)分,t=16.266,P=0.001。 护理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7天、14天,VAS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以关节疼痛和肿胀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关节长期疼痛,将对身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临床通常采取止痛药物、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措施,缓解疼痛,疏导心理负担,但是并不能从根源上解除疼痛。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主要由气血不足、肾脏不足,受外界六淫病邪侵袭,感染发病。因此临床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达到散寒经络、活血止痛及祛风除寒效果[2]。首先开展中医情志护理,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接下来开展中医熏蒸和艾灸,将温热渗透穴位深部,并在药性综合效应下,调节人体脏腑阴阳平衡,达到温经通络、疏风散邪功效;最后开展穴位按摩,促进炎性吸收,消除关节肿胀。本文选取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护理干预后,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改善关节疼痛症状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改善关节疼痛症状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桂霞.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的影响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12):180.
[2]周丽霞.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4746-47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