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4期   作者:幸红梅,廖厚莹*
[导读]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规范化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幸红梅,廖厚莹*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平顶山院区,重庆40003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规范化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择取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开展研究,依照随机数表把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心理护理)和研究组(联合规范化护理干预),观察组间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GQOL-74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联合规范化护理效果突出,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可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理护理;规范化护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症,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容易短时间扩大梗塞区域,并诱发多种并发症。病情发生会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受到治疗、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生成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自残轻生等表现。相关研究指出,将心理护理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同时能够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对此,本文择取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开展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规范化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开展研究,依照随机数表把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组间各39例患者。所有患者经由CT、MRI确定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经由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精神异常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合并严重脑部病变者,不配合者。对照组男女比例20:19,年龄处于43岁至78岁之间,年龄均值(60.7±2.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1:18,年龄处于43岁至79岁之间,年龄均值(61.4±3.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未发现明显不同(P>0.05),可以对照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心理护理,内容如下:积极主动的同患者沟通交流,告知患者疾病诱发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措施等,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对于出现负性情绪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心中的想法,并表示理解,由此从根源上消除负性情绪,并试图帮助患者构建正常情绪反应模式;指导家属、亲友关心患者,为其提供心理支持、精神支持,让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乐观积极态度。
        研究组基于心理护理(同对照组)联合规范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饮食护理: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指导患者下午五点半左右进食晚餐,以免在血压因素的影响下是的胃肠氧耗增多,添加心脏负荷。在晚上睡觉时,由于血压偏低,会增加血压黏度,减弱血流速度,容易诱发脑梗死,所以,睡前和晨起时指导患者饮用白开水,释放血压,并改善血液黏度,减少脑梗死的发生。(2)作息护理:告知患者晚上9点以后为集体新陈代谢、修养身息的关键时期,需保持充足休息;夜起患者,睡醒后先躺30s再起身。(3)康复护理:病发后前3个月是康复关键期,所以,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开展康复指导,告知康复训练的目的及其作用,让患者知晓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训练内容包括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腰腹肌训练、站立训练等。
        观察指标:观察组两组患者GQOL-74生活质量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观察两组患者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评分越低负性情绪程度越轻。
1.3统计学分析
        文章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t检验;使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测;通过分析如果P值小于0.05,则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研究组GQOL-74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如下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由脑循环障碍引起,使得脑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致死率[2]。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助于降低病症致残率,促进患者康复。常规护理用于当下已然无法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且缺乏理论支撑,甚至会影响治疗疗效和预后。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发展与普及,规范化护理干预得到广泛应用,在用药、饮食、康复训练等方面为患者提供规范、合理、高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关注患者饮食、起居和作息,能够明确患者点滴的改变,有助于减少血压升高、突然起身带来的病发风险;早期康复寻来呢则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恢复脑细胞功能,降低致残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基于此,合并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前,能够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与此同时,引导家属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有助于让患者感知关心与重视,有助于促进疾病转归,临床价值突出。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合并规范化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卫娜娜.规范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8):1525-1526.
[2]何建菲,杨超.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体会[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0):104-104.
[3]胡佳炜,许凌云.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及NIHSS评分,MMSE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37-2639.
通信作者:廖厚莹,E-mail:liaohouying@126.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