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5期   作者:王振明
[导读] 工程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家经济投资效益、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王振明
        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450016
        摘要:工程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家经济投资效益、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工程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筑行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重要基础因素。工程质量监督,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监督。目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由于监督资源有限、监督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工程实体质量、参建各方违法行为的查处及质量隐患发现滞后。推行工程质量监督标注化,不仅能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更能实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从粗放型到制度化、规范化转变。在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就成为整个建筑行业都需要深层考虑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及信息化发展简析
        1.1标准化包括的内容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要因地制宜,依据建设工程的主要构成、管理内容与特点进行条理性梳理。以郑州市为例,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管理、监督流程、监督过程、竣工验收和监督执法。通过建章立制、示范引领、分步推行、政企联动等一系列措施,使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重点实行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明确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落实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规范化,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及质量验收控制的全过程,对影响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分项工程和关键工序做法以及验收要求等做出相应规定,促使工程质量全面提升。
        1.2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在早期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时代中,以人工工作方式为主,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有关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信息资料的手工输入和传达,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但在办公软件、电子邮箱等信息化技术出现的情况下,信息能够进行在线化的记录和发布,但并未出现全国统一的、专业化性质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平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中,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经过实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逐渐形成了包含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监测监管平台等在内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并在有效共享各类工程基础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覆盖了主要业务和监管重点。在进入互联网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之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包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诸多技术在内的较为成熟的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
        2、现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遭遇的问题
        2.1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出现分散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给予重点关注。并同时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故此各个地区可以针对自身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以国家所发布的各种政策作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从而真正意义上将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到这项工作中。但从整体层面看来,该项工作所取得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成果较为分散。甚至有可能会因为层级划分而导致下级部门无法有效的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深入推进相应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融合发展。有鉴于此,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在进一步强化自身沟通交流力度的前提下,确保上级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下层各级部门所取得的实际工作成果,以便更好的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做出统筹规划。
        2.2多元化的信息工具兼容性不足
        我国各个地区的建筑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也正是由于信息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在工作实践中暴露出工具兼容性较差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分布较为零散,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用,并且各类型信息化操作工具因为自身的操作技巧和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工作量进一步增加。

除此之外,这些带有差异的信息工具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数据和资源方面的浪费,也进一步阻碍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融合发展道路。
        3、如何有效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3.1监管程序办法的规范化发展
        想要真正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监管程序办法的规范化发展是一个必备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管理模式做出时代化的发展及创新,比如,在针对样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技术的帮助建立取样样品二维码质量追踪联网监管系统,从在现场制样定位、运输、检测等工作环节中进行严格监控,借此来实现工程质量的闭环管理目标。除此之外,监督部门也需要积极的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得项目微信群的作用最大化的进行发挥。同时,还需要将企业既存的信息平台作为基础开发建设企业的管理交互系统,真正做到资料提交、审核工作的在线化实施,达成在降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量降低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效果的目的。此外,需要以当地的建筑龙头企业作为出发点,帮助其建立包含工程质量标准化等在内的信息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做到范围化实施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竣工之后的验收工作环节中,需要使用联合化验收工作,做到审批工作环节及时长不延长的情况下,将整个验收工作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并同时细化联合验收工作的具体工作细则,并在发现工程的时候,由工程双方进行协调解决,从而进一步缩短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的时间。
        3.2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想要有效地推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需要以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探讨和分析,借此来保障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可以具备科学合理的依据。在这其中就需要针对方案设计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在这项工作的初期阶段中,要做到进一步强化对于地方工程数据和信息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从而在有效了解工程质量建设需要遵循的标准原则的前提下,及时的发现监管工作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数据信息支撑。同时,在方案设计完成进入执行阶段之后,切忌主观随意进行更改,并且需要在全面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工作计划的动态调整。
        3.3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现今,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条件,一旦出现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对于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发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这必然会对地方乃至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在持续提高标准化水平的时候,当地的有关部门需要在全面综合考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及专项治理工作需求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标准化文件,并在当地进行范围化的推广应用。以便在有效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点、标准、尺度等信息的前提下,促进工程质量监管标准和信息化融合化发展,持续提高相关工作效果。除此之外,已经取得的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成果需要做出巩固,并在始终坚持施工现场中心、工程质量行为及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为重点的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管模式,并积极推进样板示范工程的建设,以便在深度强化建筑企业交流力度的基础上,促进工程质量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范围化发展应用。
        4、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不难看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可以为工程质量监管提供统一化的工作标准,并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全面加持下,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效率和效果,以便为工程建设治疗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单凯亮.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09):160-161.
[2]张延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8(11):99-100.
[3]王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01):178+180.
[4]张伟、赵明思、黄瑶、董文斌.基于系统思维的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02):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