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6期   作者:张燕娟
[导读]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态势,直到近几年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局势才有所缓和,资本和金融账户一度出现巨额逆差
        张燕娟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态势,直到近几年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局势才有所缓和,资本和金融账户一度出现巨额逆差。本文是以分析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出发点,通过阅读已有文献,总结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并从中选取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收支主要项目1982-2019年的数据,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商直接投资;原因
        
        一、前言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全部货币价值总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债权债务的交易及转移项目。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收支作为分析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贸易与金融服务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能较完整地反映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服务的记录。纵观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逐渐严重,1982年至今经常项目只有五次出现逆差,还都是在1994年之前。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越来越明显,双顺差的规模逐步扩大。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也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适当的双顺差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持续扩大的双顺差会使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由特定政策措施推动的,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现象及其连带问题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的状况分析
        (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40年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大,更是体现了实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果。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令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国也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有力地弥补了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我国每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排在世界前列,并已经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的位置很多年。1982年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中途有几次出现下跌。截止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072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492亿美元。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4.1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4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
        (二)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分析
        本文将从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包括储备资产)两个方面对1982-201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经常项目差额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03年一直趋于平稳状态,虽然有几次逆差,但是逆差幅度并不是很大。从1994年至今,我国经常账户一直呈现顺差,其主要归功于货物与服务项目巨额顺差,其中货物贸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服务贸易相对较弱,服务贸易近几年一直呈现出逆差态势,对于调整我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初次收入大多情况下为逆差,加大对外投资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经常项目的逆差。二次收入多次呈现顺差,但顺差额并不大。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另一大项目就是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项目一同调节我国国际收支。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总体趋势不稳定,1993年之前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多次呈现逆差状态,1993年到2011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只出现一次逆差,然后几乎一路增长,与经常项目均维持顺差,2013年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达到峰值3461亿美元。近几年,资本和经常账户出现逆差,2015和2016年逆差突破4000亿美元,之后有所回调。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进出口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外商来华投资需要进口先进设备以及大量原材料,专利技术的引进均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另一方面,跨国企业的产成品销往国外加快了我国的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的比重从1986-2011年逐年上升,之后几年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到全球额度的40%以上,可见外商之间投资对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1982年到1986年我国投资收益呈现顺差,但顺差额度并不大。1986年之后出现几次顺差外其余均为逆差,并且逆差额度逐步扩大,这与外商将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汇回母国有关,近年来外商将利润汇回的行为愈演愈烈,造成了投资收益逆差的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是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直接投资项目中的,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是最直观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促使资本和金融项目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也与外商撤资有很大关系。金融账户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逆差起决定性作用,而且直接投资额和金融项目的变化趋势最为相似,尤其是1982-2003年期间,在2003年之后,虽然直接投资仍然占比很大,但是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也开始对金融账户起作用,而在直接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是占主导地位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微乎其微。综上所述,外商直接资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
        三、我国国际收支改善的建议
        (一)对调节经常项目顺差的建议
        首先,适当控制出口,减少顺差。我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主要是由于大量加工贸易的出口所导致的,而这些加工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我国应该走出去,建立跨国企业,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低能耗高效率产品的进口,增强我国自身实力。其次,调整消费储蓄结构。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明显内需不足。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就是由于消费跟不上出口的步伐,那么要减小顺差,就要加大内需,增加居民的投资、消费。最后,提升服务业所占比重。我国服务业亟待发展,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要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就应该拥有先进的技术以及优秀人才,而我国目前对于高端技术和人才是比较匮乏的,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能力,为其投入资本。
        (二)对调节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建议
        首先,调整外资投向,优化产业结构。将外资引入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我国的薄弱环节上,比如,农业、生物技术、能源等方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会保护好我国的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增长。其次,增加对外投资,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国家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给予企业鼓励政策,有能力的大企业可以建立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强了对外投资,有效缓解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获取的收益可以缓解经常账户的差额。近几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在减少,并有几年呈现出逆差态势,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力度加大,以及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增加,使我国国际收支有了一定的平缓,逐步改变多年双顺差的局势。
        总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呈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利润汇回和外资的突然撤离依然是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威胁,为了应对外商利润汇回和突然撤资的风险,我国要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监管以及增强自身实力,加大对外投资,引入先进技术,培养高端人才,增强我国自身实力。  
                                                     
参考文献:
[1]周凌飞.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刘木银.2013-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3):3-5.
[3]周宇.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原因[J].世界经济研究,2018(9):10-20.
[4]张明.中国国际收支改善的结构与原因[J].中国外汇,2018:12.
[5]郑弘.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