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阜阳全域旅游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6期   作者:葛 敏
[导读]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和抓手,对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实现居民创业创新和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葛 敏
        安徽省阜阳市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和抓手,对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实现居民创业创新和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阜阳乡村旅游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对阜阳乡村旅游优化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发展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当前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居民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对带动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域乡村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运作,优化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全部要素的共同提升。全域旅游是把区域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都整合在一起,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从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提升广大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域旅游是全域居民的共同参与。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参与者和服务者,每个人都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的一份子,真正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因而提升了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全域旅游是全行业的共同职责。全域旅游是在区域内部做到农业、手工业、文化、体育、商业等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使区域内各种要素充分调动和整合起来,共同提升整个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二、目前阜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阜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阜阳市把乡村旅游纳入阜阳市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花卉产业、民俗文化等融合,高水平高标准推进谋划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同时,整合省、市、县旅游扶贫资金,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设施“八个一”建设,即建设一个旅游接待点、一个旅游停车场、至少一座旅游公厕、至少一个旅游点、至少一家农家乐、一组标识标牌、一篇导游词、至少一名导游员,逐步提升旅游配套软硬件水平。截至目前,全市5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部建有旅游点,31个村建有旅客服务中心、37个村建有停车场、46个村建有旅游厕所、37个村建有标识牌、47个村有导游、45个村建有农家乐。2019年阜阳市着力塑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创建促进发展,指导推动旅游重点村创建A级旅游村庄。临泉县长官古镇、阜南县田集养生温泉度假村、界首市顾集镇黄沟集清泉度假山庄、太和县双浮镇有机良庄休闲旅游度假村等一批集民俗文化、田园体验、美食盛享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在全市落地开花,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同时,打通全市A级景区、星级旅游饭店与旅游扶贫重点村内需供应渠道,促进乡村旅游产品销售,提高乡村旅游带动力。
        (二)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引领。以《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龙头,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协调,将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林业发展等相关规划中。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以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阜阳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始终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共建模式。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开办旅游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与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坚持创新发展。依托阜阳农业资源优势和平原风貌特征,发展生态旅游联动产业,建设一批具有阜阳特色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和特色旅游示范村,支持发展民俗博物馆、民俗客栈、采摘篱园、特色农庄、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乡村旅游业态。同时,推出50个有地方特色的“阜阳旅游必购商品”,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更多游客的需求。
        4、坚持多样营销。常态化举办文化旅游品牌节庆活动;参加全省“1+N”央视拼盘旅游宣传,开辟市级广播电视《周末游》旅游专栏;推进新媒体智慧营销;在市内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高铁站、机场以及高铁、飞机上投放阜阳旅游宣传广告;面向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等重点客源市场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策划开展温泉养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等新兴业态宣传营销。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阜阳市乡村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区域联动性不强,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
        目前,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区部门往往忽视旅游地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藏的内涵,点与点之间的关联度很低,联动发展、合力作用弱,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没有成体系的旅游规划线路将城乡各景区联系在一起,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是旅游的乡村环境,因而很难形成带状或团状的集聚效应,使得旅游效益较低。


         (二)乡村旅游资源认识及利用不合理,旅游产业层次较低
        目前,阜阳市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未能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旅游产业链短且层次较低,而与之配套的组合产品拓展也相对不足。因而 “半日游”、“一日游”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长线项目匮乏,使得客源结构单一、不稳定问题突出。
        (三)乡村旅游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阜阳市是中原文明发祥地之一,享有“管子故里”、“姜尚故里”的美称,但阜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不足,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依托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不够,导致文化元素所蕴含的能量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因而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不足
        近年来,阜阳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已有所改善,但交通制约仍然是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多数乡村虽已完成路面硬化,但景区沿线道路狭窄,等级不高,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还有没有开通直达乡村点的公交线路,旅游交通为自驾游游客引导标识偏少,景区内停车位不足、公共厕所数量少,等级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乡村旅游产品个性化弱,品牌意识不强
        乡村旅游的重点是要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但阜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属于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如 “吃农家饭”“蔬果采摘”等浅层次的观赏活动,而且存在大量乡村旅游地都是同一套路同一种模式,旅游地村域的当地地方特有的人文资源、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资源、民间民俗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影响力较小。因而很难对旅游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发展全域乡村旅游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全方位规划,促进区域资源联动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区的合理规划,规模化的乡村景区可以为消费群体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全域旅游,就是要打破景点景区的区域限制,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将整个景域看作一个综合的旅游吸引物来打造,发挥景点的合力作用。在空间上,要注重开放性,转变以往乡村旅游景区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街区、旅游小镇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一体化空间系统。在地域上,要实现大交通便捷、小交通顺畅的互联互通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可利用游憩广场、休闲道、运动道、风景道、小绿地等道路系统进行串联,构建非景区化景观系统,营造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乡村旅游氛围。从而把景域所有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景区的环线性发展和整体营销。
        (二)完善全域旅游要素体系,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
        完善乡村旅游要素,要以大旅游资源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盘活乡村生产生活资源和乡村产业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旅互动和农旅合一。一是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建立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积极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生态教育、养生养老、康体运动、文化寻访等新型乡村旅游业态集聚发展。二是推动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加工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DIY体验园,打造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用户体验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旅游业态。三是推动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融合。要注重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形式。从而达到延伸一产、联动二产、服务三产,实现三产协同发展,拓展游客体验,有效解决客流潮汐现象。
         (三)找准旅游发展定位,挖掘文化附加值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重保护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突出农村纯朴、绿色、清新的田园特色,以天然和闲情展现乡村旅游魅力。具体来说:一是要有本地特色,要立足本土,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乡村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为基础,开发具有代表性与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使乡村旅游成为带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品”。二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没有同质化项目,以其单一性、独特性、新奇性吸引游客。三是要能参与体验,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心神放松,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愉悦,在休闲中真正领略乡土文化气息,感悟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总之,乡村旅游的开发既要结合文创产业做特色,又要结合体验经济做亮点,以特色招徕游客消费,以亮点吸引游客体验,最终实现全景引客和全业留客。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全过程服务
        首先,完善交通结构。开通全市域范围内重点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交通班线,提升景区与城市之间、景区与交通干线节点之间联系通道,完善乡村旅游导游全景图、导览图和交通标识标牌等。结合实际,建设自驾车风景道、绿道体系,形成全市范围内的特色交通体验系统。其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规模适度的乡村游客中心,配套停车、休息、咨询服务、餐饮、购物、住宿、网络等功能设施。加快卫生间建设,并优化厕所配置,推动农村垃圾清理、清洁能源、污水处理等宜居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体现旅游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和舒适度。再次,注重服务质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经营管理、文化咨询、接待礼仪等方面的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创新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旅游品牌优势
        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首先,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区域之间应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寻找地域差异,凸显文化内涵,打造品牌亮点。比如农户可在产品创新、种类创新、工艺创新等方面,构建花样繁多、优势互补、搭配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的品味需求。其次,政府应发挥引导力量,组织建立与当地文化相关的节会,比如承办各种大型赛事节会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力争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域,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的质量。再次,打造知名品牌除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外,还应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当地应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发展契机,打造在线市场,进行旅游品牌的推广,积极拓宽客户资源,以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