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四川省第十一建筑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保护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的关键。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应加大该技术的重视力度,做好技术更新和优化。本文就对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加以分析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防水防渗施工;建筑质量
渗漏问题的产生不仅会破坏建筑结构体系,降低结构支撑作用,还会对内部系统设施构成威胁,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此,就要做好防水防渗施工处理,采用先进技术材料加强建筑的防水防渗效果,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1 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的重要性
1.1 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建筑渗漏问题的产生会破坏已经稳定的结构空间,导致结构出现裂缝、脱落现象,且随着渗漏问题的加剧,渗漏侵袭深度也会增加,进而破坏结构内部,降低结构承载力,使建筑出现偏移或坍塌,对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就需加强防水防渗施工处理效果,控制因渗漏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建筑稳定性,增大建筑承载能力。同时防水防渗施工作业的落实也可加大结构钢筋强度,优化建筑抗拉、抗压性能,符合建设要求。
1.2 提高生活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人们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防水防渗施工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上起到显著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只有提高防水防渗施工水平,加强建筑保护,才能使建筑在长时间使用中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维持建筑内外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 建筑防渗漏技术的施工要点
2.1 顶层防渗漏处理
为改进顶层防水防渗施工质量,需要注意材料选择及工艺确定这两项。在材料选择上,要重点考虑材料的防水防渗性能,工作人员可根据建筑所在区域环境特征和工程要求,进行顶层防水材料的选择,避免渗漏问题的产生。如在屋面材料选择上,可选择市面较火的PVC防水卷材,该材料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树脂,抗高温和腐蚀性较强,具有较好的抗拉性和热熔性,受外界温差变化影响较小。
另外,在防水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卷材铺设过程中,接缝位置的处理,确保其能够适应热熔处理方法,减少裂缝、变形情况的出现,加强防水防渗效果。在施工工艺把控上,若想达到防水防渗目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在防水材料铺设前,对屋顶表面加以清理,不允许出现杂质、灰尘或砂砾,以免影响铺装过程中面层间的粘结性,;二是施工前要在基层均匀涂抹处理剂,做到一次成型,为后续作业创造条件;三是处理剂干燥后开始铺装基准线测量和标记,做好女儿墙、管道口等部位的处理;四是防水卷材应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开始铺装,注意铺装的横平竖直,处理好搭接缝位置,防止铺装时卷材卷起,影响铺装质量。五是铺装完成后,要通过加热处理来增强卷材铺贴的紧密性,检查铺装位置是否存在尖锐物体或粘结不到位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解决,以免破坏防水防渗性能。
2.2 外墙防渗漏处理
建筑外墙由于存在较多施工孔洞,这也是混凝土与钻墙的交界位置,施工复杂性较强,防水防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想避免外墙渗漏问题的产生,在施工中,就应采用特殊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现阶段较常使用的技术类型以混凝土墒板和小砌块技术为主。前者是在外墙部位安装模板,并以混凝土浇筑粘结,控制外墙施工完成后存在的冷缝问题,达到防水防渗效果。该技术使用中,重点是要加强模板粘结牢固性,这就需要对对墙面清洁度、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质量加以控制,在浇筑完成后,开展科学检测,质量合格后签字验收。
浇筑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要控制在1-2摄氏度左右。目前采用的小砌块防水防渗技术的一大缺点为,小砌块的收缩性强。
由于这种较强的伸缩性,小砌块的储存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要求。小砌块在储存时,应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膨胀,否则小砌块将无法起到防水防渗的功能。
2.3 地下室防渗漏处理
地下室渗漏问题的产生多集中在管道和连接位置上。所以在地下室防水防渗施工作业中,一方面要科学选择管道材质,检查管道性能,尤其要注意预埋管道的质量和抗压性,防止预埋过程中因压力增大出现破裂现象。另一方面在混凝土封堵操作中,除要注重混凝土浆料使用合理性外,还需对施工过程中管道的变化情况予以观察和了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停工整顿,以维护管道运行的安全性。
再者,科学设置防水层,这样在管道破裂后,能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防渗防水保护,降低对地下室结构的侵蚀损害,保护地下室安全性。此外,同样要注重地下室特殊位置的连接设计,完善接缝处的施工工艺,减少或避免出现缝隙渗漏。总之,地下室环境复杂,应在施工中就展开充分的分析研究,做好有效的渗漏防范。
2.4 卫生间防渗漏处理
卫生间是用水最多的地方,管道较为集中,出现渗漏问题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对卫生间实施防渗漏处理时,先要对卫生间结构设计规律加以了解,做到全面分析,制定合理的防水防渗施工方案。另外,科学规划和安排管道,尽可能避免管道排列的杂乱性,减少预留洞口数量。科学选择管道材料,检测管道抗压性能,避免其出现破裂等问题。且注重管道的转接处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管道滴水、漏水现象。
开展水电线路的设计时,应将其余管道科学隔离,避免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控制预留孔道,控制渗漏点。总之,卫生间的防渗漏具有难度,但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工作人员务必做好卫生间的防渗漏设计,有效应用防水防渗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施工质量。
2.5 门窗防渗漏出理
门窗洞口位置是最常出现渗漏问题的,在处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材料封堵门窗洞口位置,科学选择门窗材料和嵌入技术,降低边缝出现的可能。对于施工后门窗存在的缝隙,可直接利用塑封胶条加以填充。为增强排水效果,阳台外侧高度应略低于内测,以使水流直接外泄出去,避免堆积在阳台上引发渗漏。
3 提高防渗漏技术水平的建议
3.1 加强设计合理性
社会发展中,人们审美需求也发生较大变革,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为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将设计重点放在了美观性上,设计结构过于复杂,选择的材料性能达不到规定要求,使得建筑工程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对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工程人员需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特点、天气变化、季节特性等综合考虑,科学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中对细节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设计的样式尽量合理符合规范,使建筑物的防水施工有据可依。
3.2 强化作业人员能力素质
建筑工程防水防渗施工复杂性较强,且不同位置采用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也各不相同。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为此,企业应加大作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训其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水防渗施工规划和设计,抓住防控重点,避免渗漏问题的产生。同时在培训中,可增加实践活动,锻炼作业人员技能掌握和运用,以优化防水防渗施工质量,增大建筑的安全系数。
3.3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需履行自身职能和权限,做好现场施工管控作业,检查防水材料及施工设备的性能,落实规范性操作,控制存在的偷工减料行为,以推动防水防渗施工的顺利进行。科学规划防水防渗施工工序和流程,禁止私自更改施工内容。且深化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大自身管控力度,全面加强工程防水防渗效果。
4 结语
希望上文论述,专业人员可对建筑工程防水防渗施工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日后作业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强化作业人员能力素质,注重设计合理性,进而提升整体建筑性能,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翔.防水防渗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08)
[2]李超群,张汉川.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研究[J].智能城市.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