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韶光、王春芹、魏密苏、刘风清、徐晖
邯郸市环保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摘要:针对目前邯郸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现状,剖析了邯郸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对策研究
本文综合对邯郸市农村面源污染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1、邯郸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及现状
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是土地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方式本身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面源污染问题。通过对邯郸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邯郸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1.1、化肥、农药、地膜的污染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为了保持高产,对农作物过量施肥,不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增加了肥料的损失量,还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并通过土壤水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但提高了种植成本,还造成了环境污染。
1.2、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
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中畜禽养殖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3775吨。到2010年达到83534吨,增长55%,增长速度比较快。
1.3、人类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另外,农村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在农村的不断增多,其废气排放量大,对农村环境产生了大气和噪声的污染。
1.4、农业活动引起的面源污染
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对壮大农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会造成农村面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活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其经济增长方式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乡镇工业和私营企业为主,具有布局散、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特点。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源多、面广、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难于治理。
1.5、城市污染在农村中的扩展
“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同时,城市污染却也在农村中蔓延。部分企业为了降低处理的成本,将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直接堆放到农村,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加之农村本身发展经济过程中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得区域面源污染突出。
2、邯郸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污染物治理设施普遍落后或没有
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中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氨氮的排放量是4035吨,占邯郸市农业源氨氮总排放量的85.25%。面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增长快、占排放比例高的现状,畜禽养殖业减排成了“十二五”减排的重点。
2.2、分布点多面广,养殖场业主环保意识缺乏
相对工业源来说,农业源污染物处于点多面广的局面。邯郸市2011年规模化养殖场2317家,并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种植户多为个体种植,数量众多。由于畜禽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本身的要求,地点分布比较散,一般处于荒山、田地间。不利于集中管理以及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大大提高了监管的难度。
2.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缺乏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建立的污染减排及污染处理设施的数量又比较大,专项减排治理资金又相对缺乏,同时农业相关企业本身又是微利行业,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难于推进。
2.4、没纳入环保监管范畴,多无环评手续
农业种植及养殖主要由农业部门管理,一直处于环保监管的边缘,同时又是首次纳入减排考核,具体种养殖的情况环保部门并不掌握,普遍缺乏环评手续,这也给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2.5、部分县(市、区)工作机制不顺畅
“十二五“首次把畜禽养殖业纳入减排考核体系,部分区县还没有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工作职责划分尚不清晰。
三、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对策分析
3.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大众媒体、农村广播站、黑板报、宜传栏等途径, 通过教育、培训、传播、宣传等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绿色文明,引导公众的经营活动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保证提供安全、节能、无公害的产品和服务。
3.2、注重科技支撑,减少有害物质的投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测土施肥、使用缓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0%;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残留;推广生物物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安装太阳能高压杀虫灯,每盏年节电187.5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可减轻土壤、大气及水体的化肥、农药污染,有效控制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及硝酸盐的含量。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实现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秸秆基本全量化利用。
3.3、加强监管,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体系应包括农业投入品监测和排放监测两个方面。在投入品监测方面,既然是总量控制,就要在“量”上较真,不能允许有糊涂账。因此要建立一套覆盖生产、贸易、流通、使用等全链条的台账制度,准确掌握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在面源污染排放监测方面,加密和固定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位,整合并完善已有的监测体系,在监测手段和数据发布两个方面实现统筹协调。
3.4、提高农产品品质, 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
以点带面,推广以蔬菜、果品为代表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邯郸市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和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已见雏形。
3.5、融合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农业增长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改革化肥、农药的补贴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的价格刚性越来越明显,价格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小;化肥需求的弹性上升,意味着农民纯收入增幅越大,对化肥的需求量越大。这也意味着“对化肥直补”、“对农民直补”将促使农民对化肥的需求量增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农业发展政策应该兼顾环境保护,依据农民施肥方式的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
3.6、环保、农业部门建立联合工作小组,顺畅工作机制
环境保护工作是两部门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建立环保、农业部联合工作小组,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完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减排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制,对未落实减排措施、渎职失职造成减排工作进展缓慢的,要追究相关单位、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只要有明确清晰的责任和管理制度,减排任务一定能完成。
4、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4.1、建立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体系,采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全程控制手段,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用肥、安全用药,扶植优势农产品品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控制范围,提高农产品的优等品率及安全达标率,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国外的肥料施用法规,制定农田管理制度,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规定和管理,强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4.2、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证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极其重要的途径,是其他环境保护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保障之下,其他手段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才能强有力地得以实施。
4.3、建立流域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流域管理措施技术规范。参考国内外相关管理模式,结合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建立流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等级、程度等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监测体系。建立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主的流域管理指标体系,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关内容,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广泛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流域管理措施技术规范。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包括人员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以及协调机制保障措施等,以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社会参与机制
提高农户环境保护与参与意识。通过有线电视、报纸、广播等舆论传媒,使农民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意义,自觉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主动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鼓励非政府组织(NGO)参与。
5、结论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综合性经济激励服务体系加强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行补贴,通过税收等手段遏制具有负外部性的农业生产行为,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体系、可操作性强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邯郸市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进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并且制定针对农户及养殖户等不同个体的执行政策。
参考文献:
程全国、张书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治理》,《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2 期。
张维炜:《环保法修改,盯准农村“重灾区”》,《中国人大》2013 年第7 期。
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 年2 月11 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
t20100211_3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