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婷婷、郑昕晗
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18000 浙江 台州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及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见》要求,应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1]。本文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从分析与评估、保护与控制、更新与发展、实施与管理[2]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同类型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祁家村
1、分析与评价
规划通过对村落概况、现状条件、特色识别、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祁家村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祁家村是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缩影,整体格局为“三面环山一面田”,反映了自清代民国以来的传统居住及社会生活的历史特征。村内包括祁氏宗祠、祁家祁宅两处省级文保单位及祁氏民居县级文保单位。祁家村历史环境要素种类丰富,特征也相当明显,包括寺庙、石板路、古桥、古树、古井、石台阶、风水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雕刻、饮食、曲艺、手工艺、特殊农耕器具等。
2、保护与控制
规划合理划定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2],进行分类保护控制。从村域环境保护、格局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对祁家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控制提出详细要求,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使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村庄发展相协调。
2.1村域环境保护
祁家村依山而建,东、西两面均为山体,最主要的水系是大坑溪及两处水库,村落内农田集中连片,周边景色优美,是祁家传统村落村民赖以生存的坏境。规划对山体、水体、农林景观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2.2格局风貌保护
重点保护祁家祁宅、祁氏民居、祁氏宗祠和祁先森老宅及周边的街巷肌理,保持原有街巷的走向、宽度、比例,保护巷道宽、窄变化,保护巷道的模数关系,且对历史街巷的风貌、铺装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对历史环境要素分别提出保护要求。
2.3传统建筑保护
根据对现状建筑的评估和分类,规划将村内所有建筑分为三类,即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分别采取保护、改善、整治改造和拆除等措施[2]。
(1)文物保护单位。对祁家祁宅、祁氏民居、祁氏宗祠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2)传统风貌建筑。对与村落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主要采取改善的保护整治方式。
(3)其他建筑。对于与村落传统风貌不协调的近代、现代建筑及临时建筑,主要采用整治改造、拆除的方式。
2.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特点,分类保护,规划采取传承文化遗产、搭建展示平台、建立非遗档案三种保护方式。
(1)传承文化遗产
建立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用多种方式扶持与培养传承人,制定政策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或表演及授艺等传承活动。
(2)搭建展示平台
利用传统民居设置制作工坊或建设展示馆,一方面,使其具有展示、游客体验的功能,另一方面,可根据特定非遗的性质,实现产品销售功能。
(3)建立非遗档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底,通过非遗传承人访谈、影像资料记录、文字资料记录等各种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工艺流程、材料器具、产品用途、文化习俗等要点记录下来,单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
3、更新与发展
对目标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管制、村落发展、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指引、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2]等方面规划内容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合理指导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发展。
(1)明确目标与定位。依据祁家村现状特征、资源禀赋和整体诉求,提出“保护传统村落、满足住房民生、提升村庄品质、发展村庄产业”四大发展目标,以传统村落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和村落的历史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将祁家村打造为三门的“城市后花园”,同时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成传统特色明显的宜居村落。
(2)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旅游、农事体验”两大产业。在保护村落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重点结合祁家村传统建筑、历史环境元素发展品味历史、休闲度假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在村庄和城市功能区之间重点发展特色花卉、有机蔬果、粮食种植为主的体验观光、生态农业,吸引城市人群。
(3)空间管制。根据现状的建设情况以及村庄建设发展对村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村域内不同地段的资源情况、承载能力和保护原则,将祁家村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2]。根据现状村庄资源的分析,划定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4)村落发展。明确村庄功能结合、用地布局、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开放空间等内容,明确各类建设用地界线及用地性质,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出村庄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科学指导祁家村传统村落建设。
(5)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指引。结合祁家村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确定祁家村整体景观风貌特征。铺地应与传统街巷相协调,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统一设计村庄内的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指示牌、树池等景观小品,体现村庄特色,提高村庄景观品味。
(6)旅游发展。规划以祁家村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周边山体、大坑溪等景点为依托,山水田园景观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传统文化、田园观光、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7)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考虑与街巷的传统风貌相协调,适当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8)防灾减灾。
结合祁家村所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消防、防虫害、防台风、防洪排涝等灾害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及应急预案。
4、实施与管理
(1)加大宣传,增强意识。
通过大力宣传引起村民对村落保护的重视,依靠村民自觉地保护村庄环境、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健全稳定的古村保护管理委员会,建立责任机制,合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3)增加投资,改善环境。
改变仅依靠政府财政的局面,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建议政府及村民共同出资维护传统建筑,同时适度发展特色旅游,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保护传统村落风貌。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见》.2014.5
[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