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发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王厚广
[导读] 水利风景区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黄河文化、彰显黄河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河文化与水利风景区关系的基础上,

        王厚广
        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物资储备中心,山东 济南 250032
        摘要:水利风景区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黄河文化、彰显黄河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河文化与水利风景区关系的基础上,以山东黄河风景区为例,研究探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黄河文化挖掘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发掘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文化成为重要发展课题。黄河山东段蜿蜒千里,工程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山东黄河在防汛保安全的同时,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黄河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宣传展示黄河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和黄河文化的窗口,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目前,山东黄河先后有济南、淄博、滨州、德州、垦利、东阿、邹平、菏泽、利津9家黄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各景区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黄河文化发掘方面还存在一些 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
1黄河文化与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关系
1.1黄河文化有助于提升风景区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水利风景区绝不仅仅是靠基础设施、园林小品的简单机械地堆砌,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并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缺少文化的水利风景区没有实质的内涵,缺乏灵魂,风景区在规划建设时充分黄河文化内涵,不仅实现其功能上的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风景区的规划模式和景观营造可不断地复制移植,但是其所特有的黄河文化是不能复制的,因而黄河水利风景区只有具有黄河文化特色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品味和内涵。
1.2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加风景区的吸引力
对黄河水利景区进行文化性体验的设计使游客印象深刻,进而提升风景区的形象;同时,也会促使旅游者产生再次消费的需求,旅客量的增加刺激了旅游业收入的增加,也促进了景区的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形成良性循环。将黄河文化与水利风景区地规划建设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流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能让游客缅怀历史,引起感情上共鸣,使游客在情感上得到慰藉,精神上受到熏陶,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纪念治黄先辈的峥嵘岁月,弘扬黄河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或是举办传统民俗活动等。
1.3水利风景区是黄河文化的展示平台
风景区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需求,同时它还要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的任务。黄河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将其展示出来,风景区就是黄河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为黄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展示平台。黄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借助设计语言并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生态美学、文化创意、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提炼出水利风景区中的黄河文化特色。
3.4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反作用于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黄河水利风景区特色的重要体现。在建设与管理风景区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同时,由于旅游者的活动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河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其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黄河文化,从而对黄河文化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
2黄河文化发掘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运作机制不顺
山东沿黄现有水利风景区被多部门管辖,有各地市河务部门,也有地方政府、乡镇村集体。

山东黄河水利风景区文化发掘单纯依靠河务部门管理运作,组织协调难度较大。特别是毗邻市区的堤段,居民区、厂企、路桥较多,生产建设用地与景区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黄河文化资源发掘。各风景区的归属复杂,各自为政,使得各景区不能联合协作,信息沟通不畅,景点建设重复等,运行低效,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整体开发效益,建设管理机制尚未理顺。
2.1 资金缺乏
虽然,近年来山东黄河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但国家对黄河部门的投资主要考虑防洪和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而缺乏景区建设投资预算,导致景区建设难以按规划实施。
3.旅游文化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受资金、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山东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具有黄河特色、能吸引回头客的旅游产品,风景区在旅游市场的市场知名度较低,影响力不足。
此外,还存在相关技术力量不足,缺乏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管理体系,与地方旅游衔接程度不够等问题。
3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发掘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水利风景区黄河水化保护传承的管理、指导
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黄河文化建设与开发的管理、指导,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山东黄河水利风景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并对已开发和正开发的景区实施有效的监控,保障黄河文化旅游项目的健康发展。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水利风景区文化景点建设,让黄河见证历史,让风土人情见证黄河文化,让风景见证黄河的发展,不断弘扬和发展黄河文化。建立健全黄河文化研究机制,培养形成高素质的黄河文化研究队伍,增加对黄河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保证黄河文化研究与发展的稳步推进,有序进行,为黄河文化发掘提供智力支撑。
3.2加强协调合作和管理创新
要探索、创新有利于黄河文化发掘的管理体制,协调好与地方旅游部门利益关系,合理界定风景区的建设范围和保护管理范围,妥善解决水利风景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流域与沿黄城市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上级主导和独立经营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运用各地市河务局资金参股、资源参股、人员参股等运作方式,组建山东黄河股份制旅游开发公司,承担山东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线的开发运营职能,为树立山东黄河旅游品牌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3.3加强风景区黄河文化资源的发掘
一是保护与修复场地遗留的物质信息和非物质信息。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会留下痕迹,古建筑、古堤坝、古桥等等都记录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风景区可以把这些历史遗迹与空间结构保留下来,再现历史景观,提升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黄河文化特色。二是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表达。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承载着黄河文化,景区在开发建设应充分提取场地元素,以符号、图案、线条、甚至是铺装材料或者是植物展现黄河文化,增加可观赏性。三是引入当地民俗元素。合理定位景区在地方文化延伸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当地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及人文景观,在景区开办展览,充实景区旅游项目,巧妙地利用当地各种旅游资源,吸引客源。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将黄河文化特色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发展文创旅游商品。
3.4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风景区对于黄河文化的发掘,要立足高远,要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黄河文化发展的灵魂去把握。要加强风景区特色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市场开发能力,实行市场开发与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自然生态、城市景观资源,积极培育和推出一批新的特色文化精品名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
(3)杨明武.把水文化建设融入到水利管理中[J],科教政法,2008,( 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