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张力
[导读] 育体制改革后,课堂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以高中数学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四川巴中市第五中学    张力     636000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后,课堂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以高中数学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自主学习

           引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独立解决,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习思维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其运用情况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学科,要求学生能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并掌握各个知识点的运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技巧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学习方式过于表面化,课堂教学以老师硬性讲解和相关习题的练习为主,容易造成数学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间的脱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透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引入,将课堂的主体从老师转移到学生,以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等方式为主,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新课堂学习方式
         1.变换课堂主体
        “传道、授业、解惑”是自古以来对老师职责的定义,而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倡导创新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首先要将课堂的主体回归到学生,创建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中,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前对当堂的内容进行了解,并将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课上,以小组的方式,首先将每个同学的问题进行内部解决,然后总结每组的遗留问题在班级内再进行讨论。此外,还可按照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分配以适当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到黑板讲解。在此过程中,不光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都参与到其中。


对于过程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并进行课后总结,将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归纳,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严谨性和正确性。
          2.课上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下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进行数学必修三“统计”部分的讲授时,课上讲清各个概念后,组织学生进行车流量的统计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负责一个时段,分别统计不同时段一小时内的车流量,最后将每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在课堂上画出流量变化的相关图表。组织进行课上讨论,分享每组同学在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阻碍及发现的不足之处。这样课堂知识得到了具体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培养问题意识。同时还丰富学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建立相关学习情景
         情景教学的好处在于将学生带入到相关情境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联想能力丰富,老师稍加引导便能完成相关教学情境的创建。好奇心的建立为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学情境的建立要求老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和道具。选取相关性强并符合高中生兴趣特点的例子引入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铺垫,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以考古工作中对文物所处年代的测算工作为例,生动讲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探讨。并且可以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函数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2]。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以数学思维理解理论问题和实际事件。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育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数学思维正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要求。数学中公式的推导、相关数学原理的理解及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技巧,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完成。学生进行验算推导的过程,也正是数学思维的建立过程以现成的理论提出者的优秀思路进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应的思考方法和流程,即形成数学思维。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公式、定理背后的推导验算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练习。
        总结: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老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洋.浅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8(35):157.
[2]江晓洁.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