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VB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汪晓明
[导读] 本文从教学准备策略,对教学结构内容的适当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使用案例教学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通过对VB课堂教学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在能力上有提高、在未来发展上有潜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汪晓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杨园中学  江苏 常熟215562 )

摘  要:本文从教学准备策略,对教学结构内容的适当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使用案例教学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通过对VB课堂教学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在能力上有提高、在未来发展上有潜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VB  教学效果
         VB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最重要的篇章,它是一种构造性的技术,建立在较强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之上,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参差不齐,存在事实个体差异。因此,VB教学应根据学
生实际从教学准备开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选择合适及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程序设计思想,读得懂简单的程序代码,能模仿范例对实际问题设计算法,进而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初步具有程序设计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所谓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发展,即当下发展和长远发展。一个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促进了学生的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累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准备。
        一是设定目标。由于学生存在事实个体差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尽量采用如任务、问题、完成、掌握等可量化可操作的表述,老师的引导有章有法,学生的学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准备
素材。素材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里的材料指的是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可用于程序化的所有资料。选取时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从兴趣、生活存疑上着手。三是定位角色。学生个体存在事实差异,如何对学生定位,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受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所限,对知识点和技能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层次化)设计有一定难度。更适当的方法是从评价标准着手,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强调个性化评价,学生通过课堂能获得创造性体验,以此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夸美妞斯也肯定了角色定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正向引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二、对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调整
        教材的编排顺序,符合知识逻辑结构体系,由理论(概念)到实践。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具体向抽象转变的起始阶段,以经验型为主,在认知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而VB程序的高度严
谨和逻辑思维,教材的编排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偏离。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从编写简单程序开始,学生在编写过程中对功能工具开始认识起来,也有助于,对抽象理论构筑起初步逻辑思维。比方在VB入门课时,笔者以玩“游戏”的方式切入,“游戏”过程中碰到的填充、选择、判断、移动、按钮等,给予学生程序设计界面比对,并要求模仿“编”写部分语句。不提算法,不画流程图,仅仅通过“游戏”“模仿”,学生就体会了什么是程序,程序的“编”用的是哪种思维方式,轻松自然地“入了门”
         三、课堂导入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结果有效性的诱导剂
         所谓课堂导入,特级教师陈军老师定义为:导入是指在上课开始或学习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教学之时,采用的某种教学手段或方法,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
一种教学技术。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既是一堂课的开始,也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当堂求知欲。


具体来说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教学策略,选用合适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起学生注意力、关注课堂主题、点击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索状态的行为方式。可见,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VB程序设计的教学同样如此。因此,导入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结果有效性的诱导剂。作者力求做到:1. 开门见山。VB程序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课教学目标等,学生就能根据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重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短、频、快”地“直接入题”,展开学习。2. 注意与旧知的衔接。VB程序设计的根本是对代码的分析能力,规范编码,调试知识和分析程序错误的能力。虽然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也有其知识点的连贯性。因此,在新课导入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3. 多以典故导入。不同的故事所具有的不同“画面感”易吸引学生注意,并顺势而入新课或课中某一知识点。4. 学科间的,横向对一种在课前或课中发生的情景,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达到预设目的。比如程序中的赋值语句X=X + 3,在数学中是错误的方程式,这时就应该横向对比,利用学生,理解赋值语句中的“=”是赋值号,而非数学中的等于符号,因为这个方程式是“不相等”的。学生从中可感知程序运行过程中的顺序结构,初步构筑程序设计思维。
         四、合适的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有效教学的保障
         靳玉乐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目的仍然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法不仅可以打破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能对教材内容有目标性地增减,还能兼顾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融趣味于教学,既能避免枯燥乏味的冗长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由于实例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例选取时应注意概念渗入、案例自带的设疑属性以及案例程序结构的严谨,符合程序设计规范化的逻辑思维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无论是教学准备,对教材编排做结构调整,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还是融入案例于教学过程中,每种方法都围绕学生主体定,每一份教案都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当下有收获,未来可发展。这就是有效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