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精准实施的三个“硬指标”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崔艳洁 单秀娟
[导读]

崔艳洁  单秀娟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铁路中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65-01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我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高考指挥棒”下的“分数至上”、“智育优先”思想盛行和全社会过度保护“学生权益”形成叠加效应,劳动教育已经在学校里被置于极其边缘化的地位,作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劳动”,大多数时候都“隐身”了!
        针对这一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劳动最光荣”,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根植于内心的坚定信念。我们不缺少劳动教育的历史和经验,真正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考验是中小学如何在新时代“精准实施”劳动教育?笔者从精准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容、时间、场地三个“硬指标”进行简单分析。
        一、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教育管理者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地位,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使不同年龄段劳动教育内容有效衔接,形成完整学段链条。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劳动教育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开展,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二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接触当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职业,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兴趣、资质与特长,学习到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从而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继续升学。将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融合,有利于我们形成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因地制宜的设置系统化、科学化、有实操价值的校本劳动课程。校本劳动课程要坚持“集体劳动”和“个体劳动”相结合,“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相统一,“简单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融合的灵活性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中,将劳动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美的根源、美的真理、美的情趣、美的创造。



        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构形成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应该由专业教师教,只有配齐专业、专职教师,劳动课才能开足课时,正常进行。
        二、开发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场地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广阔的天地。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相较于目前的学科教育、实验教育,其对实践环境等要求更高。目前来看,现有学校特别是不少城区中小学,囿于学校区位环境,难以提供适合劳动教育的场地。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调研,充分激活“校内”“校外”两个场地,在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打造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场地。
        对于校内而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学楼楼顶、过道、各种功能教室和闲置场地,在校园内部挖掘潜力,新建或改建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场所。
        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协调社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综合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可开展劳动教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整合与利用既有资源,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为学校组织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形成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的相互补充。
        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有法律意识,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分清各方权利责任,落实相关保险制度,避免合作中出现推诿。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人、财、物的投入回收长效机制,着眼长远,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劳动教育课程时间保障
        “你只管好好读书,家里的活都不用你干。”这句很多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为当今中小学生疏于劳动的“保护伞”。学生们大量课余时间被作业和补习班占据,连基本的户外运动时间都得不到保证,更遑论劳动。“没时间”无疑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拦路虎”。没有时间做保障,劳动教育的内容就难以完成,劳动教育的效果就无法保证。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解读,中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低于1节课。学校要切实承担确保劳动教育时间的重要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建议对学生进行一生一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考虑作为中考、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部分;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1860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在这些为劳动教育提速的“硬指标”中,确保劳动教育时间是前提,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是基础,提供适宜的劳动教育场地是保障。只有将这些“硬指标”一一落实到位,劳动教育方可实现“弯道超越”,驶入快车道,提速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