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 提升心理课堂活力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宋娟娟
[导读] 童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最难忘的就是小学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学心理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小学心理课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守住儿童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宋娟娟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
【摘要】童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最难忘的就是小学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学心理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小学心理课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守住儿童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   心理课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09-01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小学心理课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充满生活气息的心理课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心理课没有了生活的意韵,没有注重学生的感受,那么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认为小学心理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生活,向学生生活贴近,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教学过程才变得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回归生活,心理课程的理性张力
        心理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是心理课程理性张力的具体体现。陶行知先生强调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责任心、自主性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 在心理课上,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要始终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生的感悟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心理名言,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心理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体验式、感悟式的情境、资源和手段,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体验,有怎样的体验则完全因个体差异不同而不同。在心理教学中,只 有教师眼中始终有学生,才能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在心理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需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总之,心理教学应该生活化,应该顺应“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努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力图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个人意义”(罗杰斯)。总之,小学心理课强调教学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生活,用生动活泼的课堂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二、回归生活,心理教学的基本路径
        心理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教育主张,也是课程价值的回归;既是课程功能提升的支撑,也是教学行为策略的彰显。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心理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心理课堂”成为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一)运用生活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满足于对着书本过一遍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孩子喜欢心理课,不仅是因为内容来源于生活,简单套用书本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心理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运用生活进行教学,使其在生活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努力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比如,在教学《真诚赞美朋友多》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认识。再如,我在教《真心原谅他人》一课时,播放本班学生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景,课的一开始,便把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通过生活回味,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情,明天当别人犯错时,我们要学会原谅。原谅他人,就是宽恕自己。总之,课堂上,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使心理教学更富影响力。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比如,在教学《与情绪交朋友》一课时,我以学生的现实为根本,努力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以课外活动体验为辅助。如课前完成伙伴之间的情绪调查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消极情绪,让学生回忆,自己跟谁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事情有了消息情绪,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是怎么做的。其次,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同学之间产生消极情绪的故事,让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在亲历体验中体会到说是一回事,做更是一回事。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明理与导行的相互促进。心理课上,我以合作探究式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
        心理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改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我们不能期待心理教育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不应期待每节课把学生心中的问号变成句号,我们只希望能通过生活化教学“敏化”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情感、态度,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希望他们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思考去,因为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家园必须靠他们自己去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