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中艺术语言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俞超群
[导读] 任何艺术的表达都会依靠某种形式语言才能生动的呈现于人们面前,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艺术出现的新现象的理解,并指导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方向。

超群    阜阳市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和体育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任何艺术的表达都会依靠某种形式语言才能生动的呈现于人们面前,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艺术出现的新现象的理解,并指导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方向。
【关键词】艺术语言;绘画;笔触;肌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10-02

        一、印象派绘画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在绘画作品中,人们通过画家运用的艺术语言来感受他们的艺术主张与人文情怀,纵观西方绘画史的发展,绘画艺术有其个性之处也有其想通的地方。拥有各自的审美取向,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艺术。从印象派画家情感艺术表达的角度来分析,肌理与笔触蕴含着画家的艺术思索,从而将绘画中的肌理与笔触在绘画中的精神情感看作是印象派画家人格化的艺术语言。[1]本文运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逻辑论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印象画派中对作品追求美的形式以及其艺术语言带来的审美价值,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马奈是印象派成员尊敬的画家,但是他自己不愿意,也没有真正地担当起领袖的作用。马奈从他的老师那里学了欧洲传统绘画艺术的颜料处理方法,发展了传统的笔触方式,把个人笔触当做开创作品节奏和作品风格的特殊要素,马奈喜欢将暗部表现的亮而透明,自由的笔触和形象的构图巧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马奈潇洒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力量。他的表现方式与他保持对沙龙的联系及寻求艺术上的革新与个人的感情有关。
        二、印象派绘画笔触与肌理的视觉特色
        当一幅印象派作品呈现在眼前时,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画面的视觉形式的独特。它由画面的诸多形式因素构成,包括画面的笔触形式,笔法上的技巧,画面的肌理效果,整体色调的处理。
        要分析印象派笔触的特征则应当从它的样式说起。首先,印象派作品的笔触在视觉形态上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印象派作品在绘制时有意识地保留了写生过程中的一笔一划,短笔触的运用,赋予表情姿态,凸显出笔触的过程与动态的感觉。注意并且强调笔触的组织所呈现的外观上的美,使作品具有欣赏价值。[2]其次,印象派作品在调色媒介的辅助下,以其本身优越的材质特性可以多层重叠,产生出丰富的明暗层次和细微的色彩变化,从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质感,如:平滑的、柔和的、粗糙的等等,这也是印象派构成其独特艺术语言的重要方面,笔触与肌理也使自然之美、视觉之美得以充分体现。总体上看,笔触与肌理的效果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一种视觉特征。



        印象派油画以个性化笔触和肌理构建画面的形式,揭示了印象派艺术的一种视觉构建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印象派油画笔触与肌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绘画。当我们意识到画笔在视觉上表达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不同美的形式,就有新的作品诞生。当我们对其做分析时,不难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会聚焦在艺术的精神上,而不会停留在画面的笔触与肌理上。艺术作为一种有以为的形式是借助于特定的笔触与肌理为组织方式的体现。
        在印象派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代表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笔触体现了他们对形式语言的探索,在他们的探索下呈现出了多种美的形式,可见,印象派绘画中的肌理与笔触记录了画家的主观感受,也是画家的追求。
        三、印象派绘画语言对现代艺术语言的启发
        任何艺术的表达都会依靠某种形式语言才能生动的呈现于人们的面前,对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艺术出现的新现象的理解,并指导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方向。绘画之美融合了诸多艺术表现的视觉形式,它依附于形体结构、色彩及所运用材质等诸多形式因素。[3]而作为这种艺术美的物质表现的基本元素——笔触与肌理,逐渐转化为一种符号文化,它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构建,会成为现代艺术形式语言载体。
        从莫奈的《麦草堆》系列作品中,我们会发现画面内容在莫奈的笔下已不再重要,画面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画家关注的中心,莫奈晚年凭印象所作的大幅《睡莲》系列,对飘渺的色彩空间以诗意般的表现,让人脱离了笔法的存在,进入了精神领域的想象,他勤奋的一生探索出新意特殊的色彩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视觉文化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视觉思维不断演变的历史,西方绘画艺术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产生与19世纪中期的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印象派绘画是以特殊的笔触和肌理形式来探索和捕捉事物在自然光下瞬间印象为目的,对光和色赋予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画家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打破人们的欣赏习惯,因为旧的艺术语言似乎已不再适应人的审美要求和视觉意识,那么新的艺术语言必须形成,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直到这种艺术语言能重新成为社会和个人的满意的表达为止。
参考文献
[1]丁宁.美术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67-69.
[2]靳尚谊.中国油画全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112-113.
[3]张茜.库尔贝《画室》的人物与场景.[J].《新美术》.2019年第1期.

作者简介:俞超群(1988.05.12-),男,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
课题项目: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高专教改中印象派绘画的艺术语言在色彩教学中的研究,编号:ZLGC2019JY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