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袁悦幸
[导读] 在当今社会的大发展下,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凭借着它的广泛性、无限性、时间性等特点影响这整个社会。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袁悦幸   610101

摘要:在当今社会的大发展下,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凭借着它的广泛性、无限性、时间性等特点影响这整个社会。其中对现在的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特别大,这种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本研究着重于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对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社会化影响
        大众传媒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特别大,拓宽了知识的传播和青少年对知识获取的渠道。还在十年前(2010年),大众传媒还未发展起来,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认识少,获取知识的途径都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以书本纸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大众传媒的发展打破了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大众传媒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互联网社交软件、学习平台的发展更快速方便的获取更多知识,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知识面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了解,可以快速的查找学习资料。网络覆盖了全地球,想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和信息也可通过互联网获得,这样的方式更加快捷,节省了很多时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
        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可谓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参与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随时随地随身携带的手机,现在基本都是人手一个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交往范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交替了信息,收集了信息。
        大众传媒还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现在的青少年学习压力过重,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还有部分是心理压力。在青少年感到压力重时便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解压。比如:可以听听音乐、打游戏、看电视等娱乐方式放松大脑,缓解压力。在用娱乐功能进行调节时应注意度。不要过度沉溺于其中。
        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对其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比如,在学习上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是就潜意识的依靠网络,认为网上能搜集到答案,就不去用脑仔细思考,长期下去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思维得不到拓展。



        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推动了很多软件的出现,现在很多视频软件的出现不仅对青少年影响大对小孩的影响也是很多。某些视频软件存在很多不良视频的传播,对很多青少年和小朋友的认知有很大的误导。很多视频存在华而不实过度宣扬,引起舆论话题的炒作,是为了提高关注率进行传播,并没有起到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作用,而起了很大的意识误导。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在对我们身边的青少年和小孩的观察下,很多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刷这些视频以度过时间,现在很多学生放学回家不是帮助家里做家务或者自己写作业,而是扔下书包打开电视就是一整天。而缺乏了时间出去运动锻炼与朋友交流,经常性的刷视频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都有很大影响,看的电视剧也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看的,在哪些影响学会了打群架、离家出走、骂脏话等现象。而且在电视机面前待久了对青少年的眼睛危害很大。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形成了严重的从众、攀比心理。现在在青少年群体中,会发现有一种严重的现象,那就是攀比模仿。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我有什么你没有,你有什么我没有的,比家世,比金钱。有的更胜看电视电影和一些暴力视频,在生活中不管是面对家人还是朋友都变得暴躁易发脾气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是强的,很多都是潜移默化的,暴力炫富攀比的视频看多了也会跟着做。这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近几年网络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所谓网红,他们为博眼球 哗众取宠,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他们靠着粉丝的打赏、送礼大肆敛财,开名车、住豪宅。导至青少年误认为成了网红就是所谓的成功而荒废学业、虚度光阴。一心向网红看起,终日模仿,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网红,殊不知那些所谓网红实则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乞丐,他们的辉煌终将如昙花一现。
        如上所述,因为网络信息的传递参差不齐,对所看见的信息不敢持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观点,对自己所持的问题有摇摆不定的思想,所以说网络信息的可信程度的混合性大,影响着大多数青少年对所传信息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整改,提升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谣传、虚假的信息发布,甚至要严控以赚取关注度进行多次发布且不实的视频信息在网上流传,减少对众多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传播能量。
参考文献:
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张红,《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