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石琳
[导读]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往往会强调学生对音乐旋律学习与探索,从而忽视节奏训练的重要影响意义。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永清小学 石琳 642355

摘要: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往往会强调学生对音乐旋律学习与探索,从而忽视节奏训练的重要影响意义。为确保学生能够将这种问题有效解决,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好日常的训练指导工作,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方法,将学生对节奏感主体增强。音乐教学能够将重点与难点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期间就会更加具备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感
        引言
        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一般是以歌唱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带领学生演唱其中的重点曲目。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激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在总体素质培养上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的。事实上,音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它是由音色、和声、节奏、旋律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其中,节奏是最为关键的核心组成,是音乐的动力源泉。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文章便以人教版的教材为参考,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讨。
        一、节奏训练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学习是从基础开始的,节奏感作为课程锻炼的基本构成环节,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引导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日常教师利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逐步增强,对控制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流程有积极影响作用。小学音乐教师致力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能力的引导,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帮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便可,如果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复杂,一方面会出现超纲现象,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音乐基础不足以支持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
        二、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现状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在节奏感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随性,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计划,音乐教师严重缺少音乐素质的重要认知。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建立音乐基础的重要阶段。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音乐学习需要较多地依赖教师,教师个人的音乐综合素养和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开展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只注重形式,音乐教学课程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学校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音乐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够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当深入到内涵。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逐渐丧失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作为音乐课堂上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态度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责任感的缺失显然不利于音乐课堂的开展。
       三、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一)融合现实生活
       人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是听的艺术。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带出课堂,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悟大自然的节奏之美。


如此,加强学生对音乐和节奏切身实际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听的艺术素养。在无法将学生带到自然生活中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将自然生活带到课堂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暴雨的瓢泼声,火车前进的轰鸣声和鸣笛、喷气时发出的声音,清晨的鸟鸣声和夜晚的虫鸣声、雷电的轰隆声等,让学生闭眼、静心聆听,并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节奏变化规律。
        (二)融入游戏,体味节奏
        高尔基曾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中节奏也是值得学习和运用的,能够给音乐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融入游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在体味节奏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在真正参与体味中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感触。融入游戏体味节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感知,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交流中深化认知。借助多样化的游戏引领学生感受节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体味中深化识记,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在游戏互动中,可针对其中的内容深入调整,可引导学生结合游戏的内容进行深入品味节奏,帮助他们从中把握相应的节奏点。
        (三)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
        若是失去了节奏自然界中的万物就会失衡,而自然界中的节奏,如,潮起潮落、虫鸣鸟叫等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节奏,只要学生认真去感知,去倾听就能发现节奏无处不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搜集、整理各种类型的自然节奏。如,人们行走时人体每天都需要进行的动作,也是富有节奏的本能反映。两脚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发出均匀动态声响,这也是音乐中最基础的一种节奏形态。对这类节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表演,可以通过拍手、用口发声、敲击物体等方法让学生来表演。这样的节奏训练,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表达,在实际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融入大自然的音乐节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
        (四)教师利用部分节奏感比较强烈的音乐器材,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除了进行音乐赏析以及动作教学以外,也可以选择在课堂中添加部分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器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节奏感。比如,教师通过简单的架子鼓等打击乐器,将音乐中的节奏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清晰、明了地感知节奏。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有了高效的了解并逐渐掌握,能够保证整个音乐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大幅提高学生掌握音乐节奏感的能力。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手段,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高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型人才。
        结束语
        如前所述,突出节奏训练的多样化,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深刻感知,促进学生在敏锐感知中强化识记。注重节奏感的培养,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引导,从而让其在不断参与模拟训练中获得真切体验,在灵活运用中增强自身敏锐辨别意识。
参考文献
[1]葛纪兰.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8(24):8.
[2]蔡张瑾.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8):82.
[3]管丹丹.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J].新课程(综合版),2018(08):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