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杨平
[导读] 新课改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灌输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永隆九年制学校 杨平 642355

摘要:新课改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灌输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学开展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改革的效果仍然较为有限,教师的个人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偏差。因此面对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原因的探究出发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以及重要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很好地塑造积极探索、乐于探索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对世界万物、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更加科学正确的认知,因此愈加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了初中物理教学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付诸实践,改善了部分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广大师生从更高的思想层次认识初中物理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切实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习主动性
        通常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学生的主动学习,一般都会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思考。但是从实际的讨论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在开展讨论时并没有主动的思考仅仅是参与了讨论的形式,并没有形成主动的思考行为,因此当学生有意向主动思考时,一般都是出于对某种问题的探究,同时从实践上来看,教师的实验演示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
        (二)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以及相关性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知识与理论之间的相关性,理论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都是形成其物理体系的重要知识点。但是实际上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对应迁移能力较好,但是对于物理思维能力之间的迁移仍然较为欠缺,思考问题的模式较为固化,在物理练习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公式的直接套用,而缺少了对于物理知识的思考与探讨。因此学生欠缺对于物理知识与实际物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的认识,无法有效地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物理应用问题。
        (三)学习动机
         从实际的学习理论来看,学习动机指的是学生开展学习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在实际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机产生因素的不同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类型,对于内在因素来说,主要是学生主动开展学习;外在原因则主要指的是学生出于外部的刺激开展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一门有着严格的逻辑体系的学科。然而在现实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学校实验器材、实验设施没有更新和添置导致实验器材极度缺乏,实验器材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或更新;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应付考试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时候,学生即使有机会做实验,目的也往往是测量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局限于“验证规律”和“操作方法的训练”上,形成一种机械化学习。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历,只是生硬地记住实验结论,至于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信息的处理、实验的评估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
         尽管素质教育在各个学校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对广大师生的影响依旧存在,虽然学校通过改进学校制度,教师推进创新与素质教育相呼应的教学方案,也确实改善了教学质量,教学的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相应容易,但纵观现状,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以及各种现实的因素,教学的方式还是较为单一,教师教授的重点还是在于考试的要点,这样会一定程度上造成物理失去原有的乐趣,反而会显得枯燥。
        (三)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吸收。大部分情境中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学生“消化吸收”的效率。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师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迫只能以辅助的形式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三、物理教学改进措施
        (一)依托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理解测量中的误差问题,同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加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为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教学法,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度和时间是如何测量的,使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概念有更立体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直观感受
        初中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究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滑轮”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升旗活动,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拉动一端的绳子可以使旗帜慢慢升起来?旗杆顶端有什么东西可以让绳子顺畅拉动?通过引入生活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定滑轮的相关作用。借助生活现象引入物理知识学习,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关系。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深入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三)夯实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配四名学生,并且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两架小车、两个斜坡和一块抹布,在说明相关要求后,组织学生动手开展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牛顿第一定律。在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树立对物理教学的新观念,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对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增强责任心,不断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创新推进教学方案,切实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物理的学习态度,培养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克兴.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成效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19(36):166-167.
[2]俞卫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116.
[3]骆超.关于有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A4):151-152.
[4]邵建萍.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9(51):38-39.
[5]林爱军.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12):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