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向师性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梁书槐
[导读] 面对新时代,新的学生群体,以及新的知识获取方式;要做好学生向师性方面的培养工作,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革新

四川省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梁书槐614000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的学生群体,以及新的知识获取方式;要做好学生向师性方面的培养工作,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革新;如若我们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变化;便会导致我们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有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精神与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 向师性 ;思考;理念
        当今世界,正值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环境必然催生新思想、新问题。教育的固有模式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笔者在教学一线耕耘了十六年,这其中经历了新课程改革,教学多媒体化,教育大数据化等不同时期;深感时代进步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及引发的变革。
        因此,笔者想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向师性培养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供大家探讨。
        作为八零后这代人,笔者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对于老师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权威”、“博学”、“仁爱”;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老师是主导,学生执行与服从。这不仅体现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上,而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养成过程。在那个时代,老师便是学生最主要的信息和知识来源;因此,老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敢于质疑,甚至当面质疑老师的声音,很少。
        而随着千禧年以后的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以及4G、5G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生群体从八零后、九零后变成了零零后、一零后;这几代人在知识、信息来源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单一、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彻底变革为多元化、多渠道即时高效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
        在这种变革的推动下,学生的“向师性”遇到了冲击与挑战;师生的互动关系、互动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就是学生话语权的转变。因为信息的即时与易得,所以在当代,老师知道的,学生可能知道;甚至老师不知道的,学生依然知道;这一下子就打破了以往老师“权威”、“博学”的印象。因此,课堂上就有可能出现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或观点进行质疑,或者引发争论。



        其次,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对知识、方法提出完全不同于老师的角度、思维、或者维度;而不是已往由老师来定调子,学生往下走的套路。所以,教学的推进出现了多种可能性。
        再次,当代学生,更愿意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平等关系,或者说平权关系;而不是把老师看作标杆,或者权威。因此,听或不听,取决于学生的自我。
        综上三点,可以看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甚至观念和心态上都要改变和进步,才能做好学生向师性的培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接纳老师、信服老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下面,就针对这三点,提出一些思考和方法:
        一、学生的话语权提高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包容,要认可;这是好事情。因为我们的未来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开放的思维,而不是僵化的。我们不做“权威”,我们可以和学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做好引导者,而不是施令者。
        二、学生的思路不同,我们可以多管齐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去研究一个问题,我们肯定能收获更多;这其中,只需要分清主次即可。
        三、如果我们不再是学生的“尊长”、“偶像”,我们则可以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伙伴、或者团队建设者;通过科学的引导,有效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发挥出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巨大创造力。
        写在最后:
        所谓师者仁爱也;传道、授业、解惑,靠的不是故步自封;毕竟知识和学问本身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着。所以,我想,新时代的好老师,可能不一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定是有爱心、能创新、能包容、会引导的有魅力的老师。带着这种理念去教学,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做好对学生“向师性”的培养;让教学工作更灵活,更开放,更多彩;让我们的学生更智慧,更自信,阳光。
参考文献:
[1]周成海. 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