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链”,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李建军
[导读] 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方式,而问题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福建省厦门市巷南中学 李建军

摘要: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方式,而问题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生物,内容丰富、科学性较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我们应该针对生物教学进行认真思考,结合问题教学法有效的设计问题链,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问题链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 问题链 课堂效率
        引言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要提出与课本内容相匹配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而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本文当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接下来在本文当中我们展开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1.“问题链”教学设计,符合初中生物课标要求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更是思维澎湃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对生物课的内容设计。这样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科学思维。但是,科学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过程,所以当前生物教学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当前认知结构相近,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最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问题链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罗列问题,而是问题和问题之间有序连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对课本知识的探索,最终形成对学科的理解。
        2.有效运用“问题链”,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2.1问题设计的目的要具有针对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实现思维飞跃。比如在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人教版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这一内容时,我设计如下问题链:
        第一,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设计简单的问题:请问同学们,你们到过超市吗?你们到超市里,看到超市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回答:到过,超市的商品会按照用途,比如床上用品、日常用品、饮料、食品等进行分类摆放。
       之后,我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哪几种生物类型。学生会回答: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
       接着,我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我提供的6种植物的图片(分别为水绵、葫芦藓、肾蕨、油松、向日葵、玉米),对它们进行分类。这个问题的设计难度非常高。一般学生就会很混乱。因此,我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把他们分成两类,并说说你分类的根据。很多同学会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把他们分为有种子的(油松、向日葵、玉米)和无种子的(水绵、葫芦藓、肾蕨)两大类。其次,我在请同学们再分别把以上3种植物分成两类。


同学经过讨论后,有种子的植物可再分为种子有果皮包被的(向日葵、玉米)和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油松),无种子的植物可分为有茎叶的(葫芦藓、肾蕨)和无茎叶的(水绵)。最后,我请同学们想想还可以根据什么依据,再把包含两种植物的植物进行分类。很多同学都感到有点困难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又把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分成种子一片子叶的(玉米)和种子两片子叶的(向日葵),有无种子有茎叶的植物可分为有根的(肾蕨)和无根(假根)的(葫芦藓)。
        在分享成功的喜悦的时候,我请同学们又根据刚才的活动,分析他们主要是根据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分类的。学生可以总结出是根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进行分类。我又请同学进行提炼,植物的分类主要要观察什么?在被子植物中,有什么特殊的分类依据?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得出要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被子植物,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链”的不断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问题设计的难度要具有层次性
        问题链其实是由问题串组成,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的精心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特点。通过问题链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步步紧逼层层递进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出问题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我们通过以下问题引入课文内容: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碳是指什么?其中的氧又是指的什么?(“碳”是指二氧化碳,“氧”是指氧气)。而只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够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关系到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紧接着我播放相关的PPT资料: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全世界生物每秒钟呼吸以及燃料每秒钟的燃烧消耗总的氧气量平均为10000千克,通过这样的速度展开计算,3000年以后大气中的氧气就会被消耗殆尽,但是现在环境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那么谁发挥出了主要作用?进而引出本文的内容“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作用”。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课本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物教学质量。
        3.结束语
        通过相关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发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问题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不断的探索和分析,进而结合教学目标及课本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链,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丹.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6).
[2]古丽阿尔·哈再提. 问题链,登顶知识高峰的索道——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问题链设计[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8, 000(011):129.
[3]贾金连.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思考.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2.
[4]朱明艳.2019年高考生物“科学写作”导向下的实体分析及命题初探.中学生物教学,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