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路径: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陶泽成
[导读] 当今世界正进一步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内涵即为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和力量,世界秩序正在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期,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势头也正在被某些发达国家遏制和围堵。

上海交通大学    陶泽成   200240

摘要:当今世界正进一步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内涵即为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和力量,世界秩序正在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期,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势头也正在被某些发达国家遏制和围堵。在此背景下,我们在战略上要放好心态、找准定位,积极宣示自身主张,推动国际政治关系向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积极方向发展,让世界上更多人听到中国传播出的声音,进而爱上更多中国故事。
关键词:大变局、国际舆论、国家形象、对外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在本质上是对当今一个时代国际形势走向做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合理判断。大变局的一个本质意义在于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结构性重塑,即基本上由原以美国及其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在近年的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动与结构性调整。“大变局”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导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美国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接连在众多多边组织与国际组织中“退群”,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治理体系,给全球带来剧烈冲击与震荡。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新兴自由市场经济体正以群体性迅速崛起,并进一步坚定地维护其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原则,积极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良性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一、分析: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域不利地位的形成与巩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背景下,守成大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恐惧与小国弱国对大国强国天然的不信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诸多对中国不利的国际舆论。关于中国的威胁论在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广泛传播,就是最鲜明的典型代表。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历史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明确断言,儒教文明与西方伊斯兰教文明的融汇、结合将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天敌,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在亨廷顿看来,冷战的结束后,中国在历史上确立了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即能够吸引其他所有民族成为华人社会的文明的霸权核心主导国家:以及能够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整个东亚的霸权核心国家的中华文化历史主导地位。因为中国的文明有着与西方的文明极为不同的伟大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并且其文化传统地位远较西方的优越。所以他始终认为,中国在与西方的国际关系中,随着其政治力量和自我形象伸张性的增强,与西方在其价值观念和其利益关系方面的冲突日益地增多和加剧。因为中国的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的活力和自我的形象,都足以驱使它在整个东亚寻求一种霸权的地位。
        近年来,中美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更是让修昔底德陷阱说甚嚣尘上,西方和世界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敌意有增无减。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中国语言的意思就是:一个新时代崛起的世界列强大国必然要致力于挑战一个现存的大国,而一个现存的大国也必然要把精力来自于如何回应这种历史性的威胁,这样一场战争就会变得不可避免。由于这两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西方的媒体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进行否定、歪曲、抹黑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媒体的确认为应该努力追求自由主义所谓自由、民主、公正的核心价值,但是西方媒体本身就是镶嵌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体系中的一部分,媒体人作为西方政治世界、西方文明的共同捍卫者,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有所担忧、有所排斥,进而横生猜忌、无端指责。
        二、借鉴:中国古代政治外交思想与亚洲国家外宣手段
        1、作为公共外交资源的中国古代政治外交思想文化
        公共外交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开展公共外交所具备的一切客观条件的综合。按照资源存在的形态,公共外交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无疑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可兹利用的公共外交资源,以便使公共外交达到最佳效果。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资源是对中国开展公共文化外交至关重要的非物质性文化资源,这一非物质性文化资源本身既是蕴藏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公共文化外交的推广而得到全球传播和共享的一种精神文化盛宴。所以中国公共文化外交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如何发挥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期作为公共外交非物质性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中国的公共文化外交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和一个着力点。
        仁者爱人——以这种仁爱的原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当今人类的社会一旦人际关系形成,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大问题就随之产生和出现。我们所谓处理人际关系的重大问题,就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如何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文化中特别注意的群己人际关系的问题。仁者爱人就是在我们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和谐和睦相处中需要施行一种非常仁爱的人生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施行这一基本原则,就会极有可能很快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良好社会局面:反之,人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则整个世界就会纷争四起,最终自我的毁灭。
        和而不同——维护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物的自然多样性和其差异性反映的是这个世界上众生万物的各种自然多样性和状态,因此,中国的古人曾经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观点,认为和指的是事物多样性的自然统一,建立在与事物相互区别的多样性基础上,而同则指事物是单纯的一致,是生命力的单一起始和归属。无论是在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内部,还是在一个国际政治社会,不同都是永恒的,同则是相对的,因此,和而不同的概念是我们维护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内部安定和整个世界内部和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永恒的价值。
大同社会——是人类对社会的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最高标准和境界。所谓大同顾名思义就是天下为公,即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在其权利和道德义务上都达到了平衡,并在其道德和情操上基本达到完美的人类社会境界。《礼运大同篇》中这样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人类大同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仍然是当代全人类共同认识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当今大同的社会仍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社会发展前景,但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理想却是一脉相通的,就是当代人类应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和幸福的未来。
        当前中国的世界经济处于百年前所未有之大的变局,开发经济合作、对外经济援助的基本内涵和其外延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正式提出数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国际参与各方共同的发展,推进一带一路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平台。中国国家战略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署正式成立,为有效整合以往较为分散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宣传工作资源提供了组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了解和总结日本及其国家战略外宣工作经验,对于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地发展、创新和丰富了中国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传播的相关工作理念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意义。
        三、破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域摆脱不利地位的路径思考
        1、战略:心态、主张与形象
        首先要放好心态、找准定位。目前国际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两大思潮:分别是广义上的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这种中国中心主义的心态可能导致我们不能用他人的科学眼光和洞察力来客观地审视自己和外部的世界以及与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交往,并且导致我们缺乏客观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意识和行动力。这种中国中心主义的心态还可能导致我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国天赋伟大。而另一方面某些国人的传统美国思维认为美国中心主义是一种对与美国的交往或近乎盲目地迷恋,又或盲目地崇尚、或盲目地敌视的心态。它也使得我们几乎将整个对美关系看成是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的全部,或至少认为它是唯一的国际中心。它也逐渐地使得我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地完全接受了美国中心主义思维的定式,并将对其他各个国家的合作和交往都完全看成是为了中美关系发展服务的。


过去,中国综合国力和对全球地位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处于远离世界舞台的边缘,自然属意于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大国外交哲学思想。随着自身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其作用的进一步转变,中国正在发展和建构起一系列具有中国外交哲学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外交理念和哲学思想关系方面强调坚持和为贵与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思想:在外交世界观和利益关系方面强调倡导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世界观和大国外交的胸怀:在外交哲学理念利益关系方面强调以社会主义大国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天下,表达了承担更多的国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大国担当,提出了同乘发展快车和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搭便车的新外交理论。大国战略关系的发展方面,中国先后多次提出了中俄战略引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中大国、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从大国关系时代的转换、国际战略关系的内涵和对中国重新的定位等多个方面重新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关系外交的战略关系理论框架和战略理念。
        然后要积极地宣示自身的主张。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以崭新面貌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的国家,必然应该具有自己的世界秩序主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理应充分发挥自己所应有的作用。中国的世界秩序共同体主张顾名思义就是,推动人类国际政治关系向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方向健康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构想的根本核心和意义就在于为中国塑造一个长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共同体主张基本上没有中国优先的任何政治成分,更不是立足于世界资本主义之林的社会主义“异军”,而是中国立足于共商、共建、共享,照顾了中国和世界各类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程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各种共同利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相互依存的各种社会现实,也是反映了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民众普遍要求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的发展趋势、修正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背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范式的偏离公民幸福感主旨和消除资本政治主义经济范式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端的基本要求。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塑造温和而坚定的真正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如今中国的网友纷纷戏称中国外交部每日怼美英,俨然已经成为战狼外交。这固然也是当今中国外交在面临国际政治社会难理解甚至非难时的无奈之举——美国特朗普政府已经发动了对华的贸易战,其做法确实也是霸凌的。新冠疫情事件发生以来,华盛顿向传统西方盟友和中国抛出的一系列“锅”,则完全是美国白宫和其他共和党议员出于其竞选目的而对中国采取的恶劣政治操作,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政治流氓主义。国内因为疫情而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的年轻人们也非常需要这样的媒体和声音平台来凝聚他们的人心、提振他们的自信心。然而西方没有真正想过的一点其实就是:在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的摩擦中,西方无疑认为中国是咄咄逼人的最有力进攻方,中国无疑是最无辜的防守方。中国在应对时的能力和空间本就有限。所以中国人唯一能够去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公共外交和民间的外交及其援助中国外交等的活动,做好对舆论的宣传,以最有力、最真正负社会责任的态度告诉各国,中国已经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有余地,做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大国。
        2、战术:保持定力、受众研究、“借嘴说话”与激发民间声音
        应据理力争,保持定力。面对部分政客充满种族主义色彩的“甩锅”言论,我国应团结社会舆论、海外华侨群体和有良知的左派人士,对这些错误言论进行严正、坚决的反击,在多种媒体平台上争夺话语权。在反驳西方污蔑攻击的工作上我国应相信人民群众的自发力量;随着我国的防疫战役和西方国家的反华言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更多的群众正在认清真相,积极自发地维护祖国声誉。我们在愤怒之余也应保持清醒,专注国内发展的本职工作。随着我国的经济回到正轨,对世界各国起到示范效应,充满傲慢和歧视色彩的“甩锅论”也会遭到国际社会更多人的唾弃。
        充分地研究国际的受众,正当其时地强化人类对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因此中国外宣广播媒体在报道时应特别着重调查和研究那些在抗疫新闻报道中广泛被国际媒体和受众广泛关注及备受其冷落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中国新闻视频报道作品。对于那些点击率高、好评络绎如潮的中国新闻视频,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其所以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对于那些点击率低,无人问津的中国新闻视频,要认真思索其为什么不吸引外国人,是因为所选取的视频内容本身意义不大,还是所选的题目不博人们的眼球?对于那些点击率较高,但国际受众普遍评价不高的视频,要充分地调查其中究竟存在哪些缺陷和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以及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客观存在,媒体工作者想报道和表达的内容和观点与国际受众最终所接受和理解的往往可能会同时存在一些偏差。国外的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要求颇高,外宣广播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尽最大的可能地准确呈现新闻事实,提高其传播的效率和可信度,建立和唤起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的媒体和对中国人民及其国家形象的认识和信任感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真实越客观的报道,越容易取得信任:越完美的报道反而越容易被视为宣传、炒作。
        加速借嘴说话,事半功倍提升视频的传播质量和效果。近日一个视频在海外的社交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大火。一位真实姓名为唐纳德麦克尼尔的《纽约时报》专栏记者近日做客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条理清晰地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的检疫流程,不仅激起了主持人羡慕,还引发了网友热评,他们支持中国政府的决策。大多数海外受众更相信本国媒体和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后者对中国的正面评论对某些西方媒体产生了巨大打击,逐渐瓦解着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润物无声地引导了舆论。
        充分调动多元讲述者,激发了民间人士为主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绝不只是外宣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的责任,应组建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传播矩阵’,使讲故事的主体更加多元。在抗疫故事传播和以后的外宣活动中,应增加民间话语空间的叙事力度,充分激发民间主体的传播能力。李子柒原创视频征服无数海外网友并斩获YouTube银牌奖,为更多普通民众参与中国故事讲述提供了诸多启示:好的中国故事应含有被国外受众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与价值理念,如爱——对自然、生活、文化、美食、劳动及他人之爱。宏大叙事固然必不可少,小而美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
        四、总结与展望
        人类历史命运的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倡议等本身就是对西方文明主导的单向全球传播等级论体系的挑战和自我修正。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概念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西方文明的全球传播发展基本逻辑,在文明等级论的框架下在政治无意识下,只能认为西方存在文明、只能让西方主宰全球传播声音,半西方文明甚至是所谓野蛮的西方声音都可能是迫切需要彻底消除的。而西方与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却非常好地契合当前全球传播时代发展的国际潮流,能够很好地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在西方长期以来的单向话语全球传播霸权的压迫下,实际上这一单向全球传播的格局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国家自发、主动对当前的单向全球传播体系格局进行了抗争,如“今日俄罗斯”成立的主要初衷就是向这个世界广泛传播现代俄罗斯的观点,以现代俄罗斯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打破西方的全球传播话语霸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服务。同时中国也是迫切需要全球传播走出去,让世界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关于中国的声音,进而让外国人爱上更多关于中国的故事。同时,中国应当平衡好自己的恒心与野心,评估好自己的实力与潜力,继续做全球秩序的坚定守护者、压舱石、稳定器。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迈克尔·皮尔斯伯里指出:“误读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中国,而在于我们自己60多年来,我们西方人一直通过我们自己的利益来看待中国。”因此,美国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价值和制度来衡量中国,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了解一个在历史文化和民族方面与他们迥然不同的国家呢?同样,中国人也需要换位思考去坦然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说三道四,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是一个大块头,其他人肯定先要看中国怎么走,才能跟着下一步行动。中国会不会撞到自己?中国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美国人会不会让中国霸占自己的政治地盘?因此,站在尊敬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的基础上去认真体验和思考问题,这就是尊敬和相互理解的理性基础。当今形势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多重的转型,国际社会舆论体系也处于深刻结构转变的时期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国际体系促进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伟大工程。当国家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舆论、社会、政治基础也就越牢固,越广泛。
【作者简介】陶泽成(2000.09-),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一年级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大国战略、城市治理、应用社会学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