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制度支撑教育改革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昝忠明
[导读] 何一个组织或团体,其制度是否恰切,往往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

云南曲靖市师宗县丹凤中学  昝忠明    655700

        何一个组织或团体,其制度是否恰切,往往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深化师宗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顺利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师宗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为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保驾护航起到了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并且,改革取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什呢?因为师宗县教体局相关部门代表县委县政府起草了富含智慧的制度。
        当然,制度能否得到遵守也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核心利益驱动。学者黎鸣教授在“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制度的智慧”中说,制度,说白了,永远都只不过是人类群体(民族、社会、国家)为达到某种公共目的的工具、桥梁、手段、条件等。同时,制度也显示出该人类群体的共同能力,特别是其共同智慧的能力。
        作为一个从教二十五年的教育人,我自然联想到教育制度的智慧。当教师的努力与上层制度严重冲突时,他们很能选择消极应付和妥协放弃。从2019年九月开始,我们丹凤中学率先推进了一项改革:

       
      “ 三级聘任” :校长聘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这个改革的开展,带来学校生机盎然的改革春天:一个又一个教师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改变了以前学校领导请求老师当班主任的局面,同时,老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然而,正当我们计划深入推进改革时,却遭遇了一次寒彻入骨的冬天。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学校的制度与外部制度相冲突。在学校内部得到肯定的改革者,在外部的评价体系中却屡屡遭遇“滑铁卢”。 当教师的现实努力与上层制度严重冲突的时候,他们很可能选择消极应付和妥协放弃。除了评价制度外,其他的外部制度也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绩效工资按月划拨、
校内补贴不能设置的情况下,出勤、出力、出效之间的差别怎样才能通过酬劳得以体现?在校内量化积分与晋级、工资无必然联系的情况下,学校如何腾挪?
        一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次次的检查评估、一次次的从证件到证件的选拔,失却了本真,忽略了事实,远离了目的;不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不构建他们成功发展的结构平台,不引领他们向内寻找精神家园,不服务于他们亟待发展的专业本领,这哪是在做教育?”
        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制度体系,更要有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的制度产生方式,还需要科学的上层制度为学校基层改革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没有从下到上的制度产生方式,制度极可能失去生命和意义;一旦上行权力和下行权力相割裂,就必然导致实践的无序和盲动,教育改革就不能落地生根。教育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运行,都应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我们才能通过设立制度、达到造就一种生态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完整和有机,时时受到挑战。
         纵向来说,制度从上到下落地时,会遇到基层情况的千变万化。尽管要求制度与各地实际相结合,但遇到与上级制度不一致时,现实常常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创造性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制度所谓的从上至下的一以贯之,也会被各级的现实所扭曲。
        横向来看,制度的边界不是非常明确。不同层级管理机构出台的制度之间相互交叉、重叠、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现象辐射到基层时,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另辟蹊径,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制度制定时的初衷,常常背离。
        现实中,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各种制度互相掣肘,矢的相悖。譬如,宏观上我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以期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但到了很多学校,具体操作时则简之又简,除了平均分、及格率,就是所有学科所有教育项目对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在哲学意义上,问题一具体就深刻。  “面向全体”,应该是面向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生,包括那些孤苦伶仃的、弱智流浪的、性格怪异的血肉之躯;  “全面发展”,就要关注每一个具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对着一个颇有天赋的数学精英,却拿他的表达不好来贬低他;对着一个写作高手,非把他的0分英语成绩捆绑起来去排名次……此种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之间的较劲儿,不一而足。 如何解决?要牢记,任何时候,制度、个性、自由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坐标体系。任何层面的制度,都应该以保障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内在活力释放为标的。
        教育有教育的伦理,学校有学校的逻辑。那就是师生自主、自治、自律的逻辑和自觉、自然、自助、互爱的伦理状态。让各种权力得以合理分配。让校长的归校长,班主任的归班主任,家委会的归家委会,社团的归社团,个人的归个人。制度各归其位,人才方能各尽其能。制度是为人服务的。生命多复杂,制度就有多复杂。办学大不了就是两个字:人和事,人为上,事在下;人做事,事为人。我们绝对不能用僵死的教条制度来限制人的个性活泼发展。
        一方面,面对有差异的人,要实施能包容甚至鼓励差异的制度。这个差异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团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从挖掘潜能的角度,对制度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教育专家赵汀阳曾说,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当时语境和条件都是合理的,但任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适,也会出现一些盲区。因此,结合实际,适时、适当、适切地完善制度,才能更好地达到挖掘人的潜能的目的。
        “多元评价”,让评价有了针对性和包容性,每个人在每个时段的发展都因适时评价而得到队可;让不同教师的不同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即使在某个节点上一时失误或者失败,还可以在另一个节点上寻求突破与成功;同时,让教师有了更多的自由,不但有了选择的自由,更主要的是有了心灵的自由,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有自由与没自由的状态是有天壤之别的。前者会开启生命个体的潜能大门,后者则会将这扇大门紧紧关闭。自由状态下的生命,甚至可能走进灵感频发的创造天地,从而让个体感到自己的“伟大”与神奇。
         袁贵仁部长在201 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后,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为,改革一进入深水区就会遇到制度的挑战,遇到核心问题就必然会拷问制度的顶层设计、结构生态和制度智慧。
        我想,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在制度智慧的照耀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时,教育盛景一定会出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