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张治国
[导读] 美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燕山小学校 张治国   629000

内容摘要:美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
关键词:美术课堂  培养  创造思维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是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因此,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具有新意的设备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总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六册《威武的盾牌》一课,通过欣赏中外精美的盾牌图片,了解盾牌在古代具有防御敌人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还可以用于表演,让学生感受盾牌艺术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2、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具体而言就是: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一年级《我和昆虫》一课中,让学说说你所知道的昆虫的种类?学生争先恐后,答案丰富多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和昆虫的故事。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作业画面花样百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课堂中多种创造气氛
        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如人美版小学一年级《卡通明星总动员》一课,就是根据小朋友童心盎然,卡通形象深受他们喜爱的特点设课。本科收集了中外著名的卡通形象33个,自由分布在蓝天草地为背景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氛围。本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熟悉的卡通形象也是美术作品,让学生始终融入到卡通世界的乐趣中,并以此为动力,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巴真听话》是九年义务教育二年级的一课内容,通过摸、闻、听、做,了解泥巴的可塑性,刺激学生泥塑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要求学生用泥巴捏出各种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捏泥的乐趣。通过欣赏图片,闻、摸泥巴,让学生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造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表现形式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怕自己失去尊严,怕别人嘲笑自己是一个所谓的低能儿等等。因此,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再讲一些名人是如何进行创作的历程。提倡要有创新意识,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可以是独具一格。正如艾纳斯所说的:“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不同的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形式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作,要承认学生个性基础上所形成的差异,提倡学生创作风格各异的作品。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主编 《多元智能与小学美术教育》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人民美术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