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上   作者:张远军
[导读] 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麻兔完小   张远军    554107

摘要: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古诗词的内容与形式离学生较远,再加上当前不少教师受到传统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指挥棒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按照“读一读,析一析,背一背,默一默,测一测”的形式进行,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缺乏乐趣,无法与诗人、诗词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甚至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枯燥乏味,是一种学习的负担。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如何“导”,关键在于教师的“导”的能力与水平。笔者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古诗内容向学生讲解古诗词含义,然后在教师的领读下,安排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同时也无法让学生领悟古诗词背后蕴藏的含义和哲学,甚至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前导入,介绍背景
        由于诗词篇幅采用的语句形式与现在人们说的话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消磨殆尽。因此,笔者提议,在进入正式的授课前,先设置课前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诗词进行联想,为打造高质量的古诗词课堂做好铺垫。任何文章都不是空穴来风的,古诗词也不例外,诗人在创作时必定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比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说:“相信大部分同学对这首诗都不陌生,但这首诗有怎样的创作背景,你们知道吗?”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再给学生介绍:“这首诗是李白旅居在扬州旅社时所写,当时的李白年仅二十六岁,除《静夜思》外,李白还创作了一首名为《秋夕旅怀》的五言排律诗。接下来我们先对《静夜思》进行深入探索,感受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当教师介绍完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根据创作背景对诗词产生联想,投入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
        二、安排反复朗读,加深情感体会
        朗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更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需要从朗读入手,通过示范朗读或者引导学生朗读,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景,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词含义,加深学生记忆与理解。教师在示范朗读中,需要科学把握情感,带领学生将容易出错的字进行标注,指导学生在掌握生词的情况下有感情朗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师需要给学生创建高效的课堂氛围,通过有奖朗读等方法,对于发音比较精准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适当奖励。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区分读与朗读之间的差别,由之前的被动朗读转变为有感情朗读。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时常会出现发音不准、停顿不佳等状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朗读古诗词以后,让学生根据朗读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提出相应问题。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情感?原因是什么?通过“朗读+提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情况下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后进行反思。
        三、找准古诗的切入点,借助画面
        进入诗境古诗中,诗人生活的年代与学生距离很远,而教学中以学生常见画面为抓手,就能缩短学生与古诗之间的时间差。如果找准理解古诗的切入点,就能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这个切入点就是古诗所围绕的主题画面。如《池上》选择的切入点是“荷花”,用多媒体展示画面:池塘中,荷花盛开,娇艳欲滴。设计导语:告别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来到了夏天,你看到了什么?谁能把看到的景色描绘的更美一些,怎样的荷花?怎样的荷叶?荷花荷叶莲蓬都是夏天独有的景色,今天来学一学描写夏天美景的诗。找准古诗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所呈现的画面,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教学当中,进入到诗境当中。
        四、拓展诗词,深度剖析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不仅形成了各种风格诗派,还诞生了许多内容存在异同的诗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古诗词,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深度剖析所学的古诗词。比如在讲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时,诗人王之涣登高望远,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并在诗的后两句融入自己的人生哲理,流传千古。在解读完后,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登鹳雀楼》这首诗也是作者登高望远描写了看到的景象,让学生思考与《望庐山瀑布》有哪些异同。然后,教师可给学生《登鹳雀楼》这首诗的释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分析两首诗存在的异同。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古诗词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
        结束语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新课程标准》为纲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古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马士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03-304.
[2]叶留香.低年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8(07):25-27.
[3]陈万振,郝玉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十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