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8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11期   作者:王强
[导读] 研究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病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颅内血管成像检查,对最后影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04例中,血管正常者63例,其中51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12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血管狭窄者39例,其中4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35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血管闭塞者2例,其梗死病灶面积均≥20mm。患者颈内血管梗死病灶面积越大,发生血管闭塞的风险就越高,可见患者头颅血管病变风险与梗死病灶面积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度高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
        脑血管病是现代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人群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和致残率,常见疾病有颅内动脉瘤、脑梗死等。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人群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每年约有200万患者死于脑血管病,在城市人群中致死率居第三位。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近年来,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较广,是临床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像技术之一。文中选取来我院行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病患者104例,男63例,女41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4±6.2)岁;其中92例为脑梗死,12例初步诊断颅内正常。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颅内血管成像检查。
1.2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置于线圈内,人体保持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部轴线与线圈纵轴尽量一致。操作并移动床面,以线圈为采集中心,处理层厚取1-2mm,矩阵取256×256,无成像间距。本组患者共104例,均采用奥泰Alltech-1.5T超导型MR扫描仪(Brain Array线圈)进行SE序列与三维时间飞越法横断扫描,扫描范围由颅顶至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至脐缘动脉上端,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处理,获取三维血管影像,并对最后影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统计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结果以(%)表示,结果判断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结果分析
        根据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本组患者104例中,血管正常者63例,其中51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12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血管狭窄者39例,其中4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35例梗死病灶面积≥20mm,共检出狭窄血管53条,包括大脑前动脉3条,大脑中动脉41条,大脑后动脉4条,颈内动脉5条;血管闭塞者2例,其梗死病灶面积均≥20mm,检出闭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各1条。
2.2血管病变风险与梗死病灶面积的关系
        通过表1不难看出,患者颈内血管梗死病灶面积越大,发生血管闭塞的风险就越高,可见患者头颅血管病变风险与梗死病灶面积密切相关(P<0.05)。详见表1。
表1 血管病变与梗死病灶面积相关性分析[n(%)]

3讨论
        就目前而言,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常见的有CT、B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相对于MRA技术而言,CT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需要造影剂,当患者为娠患期或者具有合并其他症状时则不适用该种方式。而B超技术虽然操作较为简单,但是成像清晰度大打折扣,对于动脉内部结构的辨识度有限,因此在临川诊断中参考意义较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度高、对于脑部出血程度能够精准辨识的忧点,因此在临床应用前景更好。MBA技术主要是通过核磁共振完成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观察血液分布情况、血液流向、速度等判断血管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而准确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上针对动脉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动脉硬化的诊断大多以动脉狭窄程度为基础。经多年临床研究数据发现,颈动脉狭窄度小于75%且没有症状患者,一年内发生脑卒的风险在1%以下,当颈动脉狭窄度超过75%时,患者一年内发生脑卒的风险将提高到2%至5%。而当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较严重的病症时,一年内发生脑卒的风险为10%,五年内复发的风险高达30%至35%。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比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ASID)”研究结果中显示,动脉血管狭窄率超过70%的患者,复发风险高于冻奶血管狭窄率为50%至69%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将动脉血管狭窄率达到70%至99%的患者列为脑卒高危人群。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度高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从而使患者通过早期诊断与治疗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德宏等.常规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中国现代神经疾病[J].2015,2:87-91.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2014;11(10):556-560.
[3] 钟维章,李兰晴等.急性脑梗死CISS与TOAST病因分型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0):9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