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8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20年第11期   作者:杨杰
[导读] 本文对《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内涵探析,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火郁发之”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理论之应用。

        杨杰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四川泸州 646200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内涵探析,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火郁发之”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理论之应用。
        关键词:火郁发之;理论探析;拓宽应用
        《黄帝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来,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疗效好,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1.“火郁发之”含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播炭,汗出面散”。《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均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思想。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刘完素所云:“郁,佛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火热之邪内郁而不得外发的一种病理状态;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2.“火郁发之”理论渊源
        《内经.六元正纪大论》首言“火郁发之”。《素问.热论》谓“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寓“火郁发之”之义。唐代医学家王冰云:“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言:“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明代医家张介宾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明代医学家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云:“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吐酸,狂乱,皆火郁证也。”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
        二、火郁证的机理及表现
        1.火郁证机理
        外感六淫、内伤、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均可导致火郁证。各种有形之邪闭阻气机,气机阻滞表里,营卫不畅,从而使火热之邪内郁、郁而化火或其它原因造成火热之邪内闭,而不得泄越的一类病症,称为火郁证。
        2.火郁证表现
        火郁是热郁于里不得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很难一目了然。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


        主要症状有头痛,目赤,口疮,身热不扬或反恶寒、面色苍白或晦滞无汗心烦、胸腹满闷,溲赤便秘等。舌质多是暗滞或暗红,舌苔可因阻闭的邪气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如白腻、黄腻等。火郁证的脉象多见沉弦沉细、弦数,郁闭特甚者还可见沉迟、沉缓、沉紧等。
        如因情志变化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会出现内热证症见头痛肋痛,失眠易怒,舌尖红口苦脉弦数等症状。
        三、“火郁发之”的运用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途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也。
        火郁证乃火盛郁闭,甚或火热扰神、迫血妄行的病症,治疗当以发越、发散火邪,“火郁发之”也。通过火郁证的机理、表现分析,可见“火郁发之”不只是单纯的一种治法,而是一种治疗原则,更是临症的一种指导思想。正确应用“火郁发之”治法治则不但有效的治疗火郁证,而且可以减少火郁证的形成。“火郁发之”其实就是“去其火郁之因,防火邪内郁,疏散邪气,通气机,畅营卫,以使火不内郁、郁火得以外发”简言之为:“畅气机,透郁热”。
        “火郁发之”的思想在温热病的治疗中体现,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总之“火郁发之”思想贯穿于热病治疗的全过程。
        火郁证用“火郁发之”之后,气机得畅,郁火得以外透。郁浅火轻者可愈之,郁深火重者,可反见面色转红、出汗、发热感明显、脉象变数等症状,这是郁火外透于表的常象。此时只需将原方减小剂量,或者在原方基础上酌加辛寒之品稍清之,便可痊愈。正如《丹溪心法》云:“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泻火之中佐以发散,则有阴阳相济,升降相从的配伍之妙。《素问·热论》谓“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吴鞠通曰:“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
        四、“火郁发之”的常用方剂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小建中汤可治因虚致郁之症,吴茱萸汤证治疗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张仲景用栀子豉汤治心烦懊恼,用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咽痛唾脓血。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用泻黄散治口疮,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用普济消毒饮治头面赤肿,清代医家李纪方在《白喉全生集》中用升阳散火汤治齿腮肿痛等,皆属“火郁发之”之法。
        清代医家杨璿《伤寒温疫条辨》中所创的升降散可视为“火郁发之”的首选方剂,由白僵蚕、蝉衣、广姜黄、生大黄四味药物组成,用蜜、酒调服。四药相伍,宣通三焦,条达气血,升降相因,使郁火外发。
        大青龙汤、越鞠丸、四逆散、升阳散火汤、银翘散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中益气汤、升降散、清胃散、干葛防风汤、左金丸、清燥救肺汤、木香散、和中畅卫汤、麻黄汤、桂枝汤、火郁汤、升麻葛根汤等方剂也都体现了“火郁发之”之意,均可辨证用于火郁证的治疗。
        结语:
        临床见火郁之证,运用“火郁发之”的原理,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使营卫通达,火不内郁、郁火外发,气机畅,郁热透,邪去正安,病痊愈。
        参考文献:
        [1]李阳.《内经》五郁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7(2)
        [2]许爱英 党炳林.“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3(24)
        (杨杰,男,讲师、现任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党总支部书记,世中联痰证学专委会理事,四川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泸州市职业培训质量评审专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