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18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20年第11期   作者:梁红叶
[导读] 探究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梁红叶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市  100039

        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予以对比。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 <0.05);且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比对比组低(P <0.05);试验组患者住院天数与治疗费用明显比对比组少(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85%,比对比组的23.08%低(P <0.05);对比组护理满意度65.39%,比试验组患者的96.15%低(P <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磁共振与CT检查确诊,且存在感觉和吞咽障碍等表现,患者与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异常以及智力低下者。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对比组52例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9~71岁,平均(55.36±16.45)岁;试验组52例患者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2±16.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行。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具体为:患者院后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建立静脉通道,遂患者进行诊察,诊断后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具体为:(1)成立急救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行政主任医师牵头,将急诊科内高年资护理纳入为组员,联合影像科、检验科等有关科室,共同建立小组,开辟并优化脑梗死诊察绿色通道;(2)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在接到报警后,疑似为脑梗死患者后派出院前急救小组成员,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后进行院前急救处理,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接监护仪,开放静脉通道,补液,采集血液样本。与家属进行发病体征确认,若患者意识清晰简单与患者进行交流,进行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定。到院后患者转运总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移动患者时禁止暴力运送,并联系小组做好治疗前准备,空出急救诊室;(3)优化绿色通道:患者院后开启脑梗死绿色通道,免去挂号排队等流程,快速转运患者至CT室进行诊察,免去患者在CT室前等待检查的时间,直接进行CT检查,期间院内小组成员全程进行陪同,并进行检查结果记录,迅速填写转运单与交接护理记录并转述病情。(4)健康教育:将疾病有关知识与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与家属进行宣教,促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对比观察。其中,急救效果评估标准为:参考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基本治愈:NIHSS减少90%以上,患者语言及肢体等恢复良好;显效:NIHSS减少46%-89%,患者自我感觉恢复较好;有效:NIHSS减少18%-45%,相关症状有所改善;无效:NIHSS减少低于18%,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抢救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内科疾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较短时间内达到发病高峰。临床症状有眩晕及头晕等,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等表现。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加以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以便提升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死是内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急症,在发病后的4~6h患者需要接受有效治疗,在发病后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预后。但对于院外接诊的患者,院外处理到转运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我院提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建立在以往临床经验和其他医院优秀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医院以往的急诊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在急诊工作中对护理模式和抢救方式进行优化,通过系列化和全程化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短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通过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够确保急诊科各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能够大大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全程优质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视患者具体情况,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各方面要求与需求,如生理、精神与心理等。全称优质护理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可为患者提供24 h持续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将患者病情、基本资料有效结合,为患者制订优质的护理方案。
        为解决此问题,本院近年来不断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意在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大致为观察组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后,将优化后的急诊护理内容充分贯穿于院前抢救与院后治疗中,针对院前抢救、到院治疗前等环节进行优化,明确院前与院内小组护理人员的工作划分充分调动人员主观能动,缩短患者DNT时间,减少脑梗死患者大脑缺血时间及损伤程度,提高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抢救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显著缩短DNT时间,通过优化后的护理流程划分内筒,护理人员按照分配好的小组,各自负责对应工作,小组之间密切合作,无缝衔接,缩短各项诊疗检查时间,从而达到提升疗效的目标。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抢救中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显著,可推广。
        结论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病情不稳定,变化较快,在抢救期间需要对多种危险因素加以控制,而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有助于提升抢救效果,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丹,侯丽,蔡媛媛.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1(8):132.
        [2]华润.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06(7):124.
        [3]蔡少青,曾艳,杨露.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2):132.
        [4]胡敏,汤淑敏,常杰,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流程优化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9,06(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