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飞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 安徽省毫州市 236800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及满意度。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共100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为50例。常规组执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执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并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较常规组获得优化效果(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执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可将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优化至最佳范围以内,值得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
创伤性休克是临床外科急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具体是因损伤处失血现象及创伤较为严重,致使循环血量明显降低而造成机体代谢系统发生紊乱,从而易造成机体脏器功能发生障碍,若未获得有效且及时的救治处理手段,则会大大提升死亡风险[1]。为此,本文特以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共100例予以主要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共100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为50例。常规组男性共27例,女性共23例;年龄范围处于20岁至7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7.19±1.32)岁。研究组男性共28例,女性共22例;年龄范围处于21岁至7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7.23±1.28)岁。各项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存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执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执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如下:①院前急救方式。在接诊后立即获得患者姓名、所处位置、病名以及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用最快速度赶往患者身边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期间与现场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充分掌握患者病情。针对病情危急者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以此对现场人员展开基础性急救处理指导工作。②病情评估。当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伤情需予以及时诊断,对患者展开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比如通过腰托以及胸部固定带等[2]。③呼吸道护理。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若气道存在分泌物会造成窒息现象发生,因此需将患者口腔及鼻腔中存在的分泌物予以及时清除处理,同时对血氧状况予以严密监测,必要情况时需给予气管插管以及吸氧等护理手段。④建立静脉通道。对于创伤性患者发生大出血风险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血压及脉搏施展严密监测,预防失血性休克状况的发生。另外,应将酸碱保持在平衡状态内,补充其血容量,保证血液循环的稳定性。⑤转运护理。由于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所以现场结束急救干预后,需遵循急救转运原则下将患者立即送入医院。途中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状况施展动态化监测工作,将约束带固定工作做到位,预防紧急刹车从而导致二次损伤的出现。另外,转运期间应和送达的医院保持联系,准确讲述患者的病情状况,以此确保院方将接诊准备工作做到位[3]。
1.3观察指标
对比并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若数据之间存在组间差异性,则以P<0.05展开。
2结果
2.1对比并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较常规组获得优化效果(P<0.05),详见表1。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进展快速且病情变化复杂,加之具有超高死亡风险,所以应对患者施展早期、快速且准确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能够保证抢救工作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较常规组获得优化效果(P<0.05)。在展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工作之时,首先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敏锐观察力等工作能力,对于休克患者的早期症状展开有效观察的同时予以准确评估,同时还应该熟练运用所有急救手段以及救治仪器的应用,以此为患者生命安全做出深层保障。
综上所述,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执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可将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优化至最佳范围以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傅钰婷.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0):62-63.
[2]周文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04):495-496.
[3]肖啟,袁伟刚,袁宇霆,等.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3):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