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长征医院 上海市 200001
【摘要】目的 观察并研究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10月于我院急诊抢救224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全程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0.18%)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79.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86.61%)高于常规护理患者家属满意度(7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对于急诊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提升急诊科整体护理水平和医院综合实力。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医学的要求,为此医护界里许多研究人员探讨出不同的新型护理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全方位护理根据就诊患者的疾病、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护理,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急诊科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实施全方位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本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0月我院急诊抢救224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奇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2例。观察组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l5~88岁,平均(52.8±6.2)岁:内科疾病64例,外科疾病38例,中毒l0例。对照组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l2~87岁,平均(52.2±6.4)岁;内科疾病61例,外科疾病40例,中毒ll例:观察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类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临床特点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性接诊、现场急救配合和运送患者等措施。而观察组的全程护理措施如下:①加强和120急教中心的联络:在急救现场要保持和l20急救中心进行电讯联络,对急救车辆进行动态追踪。急救车到达现场之后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现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快速传送到医院,从而利于急诊科对接受的患者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做好相应的准备。②进行快速的分诊: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出现事故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护理人员要做好急诊室的分诊工作。为了提高分诊的效率,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急诊各类患者的急救分诊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患者抢救需要的氧气、抢救创、专用抢救的各项设备,建立快速的通道,等待患者进入医院后进行病情的准确评结,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和疾病类型,安排到相应的抢救室。③急救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帮助主治医师进行急教工作,从而保证急救护理工作效率、准确性,从而保证成功抢救率。抢救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配合有效的救治药物,注意保证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时性,并且做好抢救记录。④注意做好全程陪同: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速,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工作,尤其是准备好呼吸囊、氧气瓶、气管插管、各类急救物品等,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全程陪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在进入相应的治疗科室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和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无缝交接,在交接工作完成之后进行签字确认。
1.3 观察指标
(l)抢救成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2)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抢救完成后向患者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接收、服务态度、救治过程、护理技术、沟通及转运等护理工作进行评定,总分100分,根据得分规定:>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抢救成功、满意度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a=0.05,P<a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0.l8%)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79.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快速、敏捷、合理的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要熟练掌握各种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技术,同时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同时护理人员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默契合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前就做好各项抢救工作的准备,当患者到达医院之后可以迅速投入抢救,避免了盲从和慌乱。对于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能否成功复苏,取决于护理人员的判断是否快速和准确。有大量研究认为对患者进行复苏的时间越早,患者的存活率也往往较高,在心跳和呼吸骤停时间<4 min时进行心肺复苏,约有50%的患者可以存活,而当时间延长至4~6 min时,仅有10% 的患者可以存活。呼吸道的通畅是在急救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到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是否对呼吸道造成堵塞,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因此用药也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静脉给药频率,开放静脉通道可以方便给药。而且部分患者由于失血等原因可以导致血管收缩,在后期给穿刺造成困难,早期开放静脉通道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促进抢救成功率。对于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是对其病情进行判断的客观而直观的方法,但是除了通过监护仪之外,护理人员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对于神智清醒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当面讨论病情,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全程护理可拉近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影.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5):90-92.
[2]王冬云. 优质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J]. 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40(01):109-111.
[3]张杏婷.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227-228.
[4]吴黎东.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