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扶贫政策 发挥资源优势

发表时间:2020/12/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李海燕
[导读] 摘要:“扶贫”是我国的特有名称,是通过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制定特有的规划,提升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改贫困户的穷困面貌。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  山西省晋城市
        摘要:“扶贫”是我国的特有名称,是通过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制定特有的规划,提升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改贫困户的穷困面貌。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问题,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形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贫困人口连年下降,新增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从微观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基于此,准确识别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解决贫困问题也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引言
        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期,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在这场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必须转变扶贫方式,结合贫困户实际,激发内生动力。
        1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做好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国及时结合当下实践,更新、调整扶贫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及时、准确将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最新扶贫政策传递给目标人群,让贫困户充分理解国家扶贫政策是扶贫政策宣传的重点任务。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宣传推广乏力,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宣传途径单一,政策传递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发展滞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能及时获取并准确理解现阶段的国家政策,大大降低了贫困户对我国相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同时,受村两委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无法及时将相关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大大制约了相关扶贫政策应有的效应。
        1.2精准识别标准滞后
        贫困户的识别与认定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贫困户识别标准仍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指标。尽管各地扶贫部门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贫困标准线,更新识别标准,但部分地区贫困线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同时,仅仅以贫困标准线为划分标准,无法准确区分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只关注贫困现状,忽视了致贫原因,很容易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再次论文贫困人口。
        2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2.1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大多数贫困户而言,致贫原因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庭支出过大,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二是家庭收入太少,主要是缺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等。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针对扶贫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破解导致贫困的难题,切实拔掉制约发展的穷根子。
        一是针对缺知识、少技术的贫困人员,政府可以协调企业成立产业帮扶项目,兼顾企业的效益和贫困人员的增收,这应是企业带贫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二是对于有一定技术、无门路的贫困人员,可以推荐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三是鉴于贫困户的返贫问题,可采用长期联系、后续关注、全社会发力的方式真正完成脱贫目标。还可以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对于已脱贫的,跟踪调查其产业发展、年均收入等脱贫指标,防止出现返贫,真正按照国家部署,实现真扶贫,做到真脱贫。四是针对已经退出的贫困户,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取消其享受福利政策的资格。


        2.2脱贫攻坚的决胜因素是增加内生动力
        当前的贫困人口从大体上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户,家庭确无生活来源,依靠自身努力无法脱贫致富的群体。二是有劳动能力户,依靠自身努力和帮扶完全可以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群体。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确无生活来源的贫困群体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兜底”问题。目前,在扶贫资源“精准到户”的前提下,扶贫工作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在“识别”贫困户上。一般而言,在现实中“绝对贫困户”是极少的。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确无生活来源的此类极少的绝对贫困户,是无法采取“授人以渔”方式帮助其脱贫的。这类人的脱贫应该结合实际,重点采取特殊救助、企贷企用以及社会保障兜底等享受政策福利的方式协助其实现脱贫,助力全面小康。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重点解决“授人以渔”问题。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曾在扶贫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帮助那些想通过努力提高生活、改善收入的人。要加强舆论引导,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你对国家、对社会、对你的家庭是有责任的,没有人替你承担这个责任。”坚决破除精准脱贫中“等靠要”的懒惰现象。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保基本、保民生的,不是提高福利的,而扶贫就是保基本的。当前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种麻烦就是部分贫困户并不缺乏劳动力,而是不愿外出打工,以自己是贫困户为由,守在家中“等靠要”;有一些贫困户不愿外出打工的理由竟然是有收入就不能当贫困户;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贫困户,在获得政府支持后,优先考虑的是用于消费,而不是发展生产。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因为增加内生动力才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因素。
        2.3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针对目前贫困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相关扶贫部门应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传统的包办式扶贫向保姆式扶贫转变,提升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去。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首先应利用典型引路扶志。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应注意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的培育,积极宣传其通过自身努力和打拼实现脱贫致富的经验。并定期组织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开办经验介绍会,介绍自身脱贫经验,并动员全体贫困户前往学习。邀请当地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使致富模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其他贫困户提供致富信心与脱贫实践指导。其次,应加强培训扶智力度。完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教育体系,为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提供必要的生产指导。针对贫困的兼业户和非农户,应做好养加、电器、月嫂、土建工程等农村基本工作技能的培训工作,为贫困户的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应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现自我脱贫。近年来,各地在扶贫实践中逐渐开发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扶贫模式,如: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国家也大力提倡这些扶贫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使扶贫政策成为群众脱贫的助推器。各基层扶贫干部应及时学习并掌握最新的脱贫政策,并及时向贫困户传达,使贫困户能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进而想脱贫、会脱贫,持续性实现自我脱贫。
        结语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扶贫方式上需要帮扶者充分发挥自身智慧,把扶贫工作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实现帮扶者与贫困人口的双向互动,特别是需要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帮扶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最终打赢这场攻坚战,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之红.乡村振兴视角下贫困村推普脱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基于K村的调查[J].乡村科技,2019(15):56-57.
        [2]刘洪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9,461(04):71-73.
        [3]吴书平.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07):238+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