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及交通安全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8月22期   作者:蒋志长
[导读]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不断提升
        蒋志长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洋庄林业工作站   354300
        [摘要]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不断提升。汽车作为人们重要的出行工具,行驶安全受到了普遍关注,成为国家管理公路交通运输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大部分交通事故与驾驶员的人为因素有关。由于驾驶人员未能养成良好的及时习惯或者驾驶行为,经常出现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总结汽车安全事故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汽车驾驶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  人为因素  交通安全  
1  引言
        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主观意识对汽车运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无法第一时间对突发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做出有利的操作,极易产生交通安全事故。因此,首先分析安全驾驶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影响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2  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人均持有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安全成为危及人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公路交通为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人口死亡比例中,道路交通占将近80%。大约有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0万人由于交通事故而受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安全驾驶成为当前驾驶人员需要遵守的准则和标准,注意每一个细节,从根本上避免各种交通事故的出现。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驾驶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防止出现各种危险和不安全驾驶行为。
3  导致汽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的人为因素
        受到自身不良因素的影响,驾驶人员在汽车驾驶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从而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面主要针对导致汽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的人为因素展开论述。
        第一,出现带有攻击性的驾驶行为,就是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故意做出具有伤害性的行为,损人不利己。比如在驾驶过程中,故意变道、超速,随意开启远光灯,甚至在极端情况出现驾驶暴力行为,以上都是通过汽车驾驶危害他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行为。这种带有攻击性的驾驶行为成为威胁道路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已经不亚于酒驾的危害。另外,根据相关调查的数据,35周岁以下、学历和收入比较低的单身女性,也可能会出现攻击性的驾驶行为。从实际道路安全事故调查的情况,除了驾驶人员的个人因素意外,还会受到驾驶人员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事故倾向性的因素。事故倾向性就是由于驾驶人员性格的原因,与其他人员发生冲突。根据之前的研究,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就是有这种倾向的人,在之前就很容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是有的学者和专家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行为,随时会出现问题,增加了交通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因此,交通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人进行心理方面哦疏导,排除他们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从而保证他们安全驾驶。
        第三,从驾驶人员性格来看,冲动和脾气暴躁的人在驾驶过程中,很容出现过激行为。而在平时生活中待人比较宽容的人,在驾驶过程中,心态比较平和,驾驶比较平稳。根据心理学家的分类,人的性格主要分为内向型、外向型以及标准型三种人格,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驾驶风格不同。比如内向型人驾驶习惯比较谨慎,驾驶速度比较慢。但是遇到突发情况时,反应速度也是比较慢。外向型的人在驾驶过程中,车速比较快,在遇到突发事件以后,反应也是比较快。标准型性格的人处在以上两种性格的人中间。
        根据研究表明,由于交通而服刑人员的交通肇事量是普通驾驶人员的三倍以上,由于交通肇事导致死亡的概率是其的20倍。因此,驾驶人员的性格对驾驶行为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第四,出现疲劳驾驶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疲劳驾驶经常导致交通安全事故,主要由于驾驶人员过度疲劳,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在能够提前预知突发情况时,自我感觉下降,或者没有针对危险情况,及时作出合理反应。主要由于身体疲劳,导致驾驶人员大脑反应过慢,无法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疲劳驾驶会增加驾驶的安全隐患,随时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

因此,作为驾驶人员要坚决避免疲劳驾驶。
        第五,视力原因。良好的视线是保证驾驶人员正常驾驶的前提条件。在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信息。因此,这对驾驶人员听觉和视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视力不佳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视力矫正,达到驾驶人实际驾驶的标准。
4   防止驾驶人员出现安全事故的方法
        为了防止驾驶人员出现各种不安全驾驶行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提升驾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
        第一,严格把控好驾驶人员的入门。在驾驶人员培训和教育过程中,道路交通和管理部门和驾校要加强对驾驶人员的考核,增加事故倾向性的指标,保证驾驶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重视安全驾驶,避免出现各种不安全行为。在驾驶人员拿到驾照上路以后,管理部门要对驾驶人员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事故率比较高的驾驶人员,要进行重点的监管,加强对他们心理方面的引导,不断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防止出现各种不规范的驾驶行为。因此,在进行驾驶人员考核过程中,考核单位要分析驾驶人员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为以后安全驾驶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第二,建立完善的事故档案。为了做好驾驶员的安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事故档案,记录下每一起交通事故、出现事故的原因以及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对经常出现安全事故的驾驶人员进行全面的监测。在日常驾驶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和提醒,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分析经常出现事故的原因,然后及时解决遇到的安全事故。
        第三,提升驾驶人员自我安全意识。作为驾驶人员,在拿到驾照,驾驶汽车上路以后,需要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事,不断积累驾驶经验,保证规范驾驶。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要保持注意力,合理判断驾驶速度,防止出现追尾、剐蹭以及失控行为,不仅会损害自身,而且会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驾驶人员要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认真总结驾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饮酒或者吃了犯困的药物以后,不能驾车上路。
        第四、避免疲劳驾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驾驶疲劳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感知疲劳占总体事故的52%,信息处理疲劳为38%,肌肉疲劳为10%。为了降低疲劳驾驶的风险,驾驶人员在驾驶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必要的休息,防止出现连续驾驶。同时,驾驶人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或者睡眠时间不当都会引起驾驶人员的驾驶疲劳,增加驾驶安全危险系数。这就要求驾驶人员自觉遵守相关交通法则的规则,不能连续驾驶时间超过4个小时,要注意驾驶过程的休息,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5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交通事故,驾驶人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变道、加速、停车等,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作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道路环境,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交通法规,让驾驶人员能够安全正常行驶,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贺习峰.汽车驾驶员的认为因素与交通安全[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05):105-106.
[2]于爱国.浅谈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J].时代汽车,2017(12):31+33.
[3]张保国.浅谈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05):115-116.
        [4]王延忠.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事故[J].青海交通科技,2007(01):58-60.[5]李昌吉,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事故[J].疾病控制杂志,2004(06):576-5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