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门巴雅尔
科尔沁左翼后旗医疗保障事务中心 内蒙古 通辽 028100
摘要: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分为以下形式:一是智慧农业生产型。此模式下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生产环节进行优化。二是农产品上行,借助互联网将农村各式农产品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信息发布与交流,帮助农户扩大产品信息宣传渠道及销售渠道,将更多的农村产业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的品类较多,由于消费者对农产品不够了解,选择上会有难度。此外,农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时,哪些可以销售,哪些不允许在网上销售,同一类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包装标准是什么,农产品质量标准如何确定等这些问题目前还不清晰。我国的农业相关标准体系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标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并且和国际上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体系相脱节。
(二)互联网基础较差,缺少农村互联网人才
当前,还有农村农户家中没有使用互联网,并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足,使得互联网在乡村地区还未普及,尤其在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地区虽然涉及有农村电商的相关网站,但是此类网站大多不够专业,并不实用,且农业信息不全面,农民较少能真正使用此类网站获取农业生产的有用信息。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农户受教育水平不高,不擅长使用电脑,运用互联网的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且当前农村地区正在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人员大部分较少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对网店运营、信息搜集与数据分析缺乏系统的认知,在电商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处于不利地位。
(三)物流冷链体系不完善,配送成本高
物流对于电子商务的开展十分重要,部分农产品在销售时需要保持新鲜,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当前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渠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品质,许多农产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已不再新鲜,从而造成农产品浪费,丧失了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于农业经济造成损失。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将互联网从宏观上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是把互联网融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前、产中以及后期的销售与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及价值。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各地区鼓励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销售,通过对接贫困地区,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个人,更加精准的带动农村农户通过科技致富,推动地区产业扶贫。
(二)强化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加大乡村宽带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宽带进村入户工程,加速网络覆盖面,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新时代的先进科技成果。其次,给予农村地区互联网宽带收费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地区消费能力有限,应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给予一定优惠,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村民们。对于参与农村电商扶贫项目的村民还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网络费用的补贴,最大限度的为农民解后顾之忧,让农户们能够无顾虑的积极投入到“互联网+农业”的事业中来。
(三)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1要规划好农村物流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
一要以县级或村级为单位,整理当地实际市场状况,并同农村电商相结合,做好开展电子商务的仓储规划以及合理布局好配送方案。二要结合各地农村地区现有物流,积极促进物流与电商平台合作,激活现有物流配送资源。三要深入挖掘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合理安排县级、村级的配送资源,努力帮助农户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成本。
2做好冷链物流建设工作
一要加强冷链物流仓储建设,划分出物流配送的重要节点,在节点处做好冷链物流仓储建设工作。二要加大农村各地区财政补贴、电费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各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冷链物流仓储建设。三要农村地方政府应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地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当地物流配送建设,协助解决农村生鲜电商配送的困境。
(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政府应对当地农产品进行生产、分类以及包装的标准化设置,公布官方标准。并将标准清单加强行业管理,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品质指标研究,加快紧缺标准研制,制定出农户、市场、网络平台共同认可的农产品电商分类标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规范农产品在互联网的销售标准,让消费者买的明白,买的放心,也有利于规避一定的农产品商家的不良竞争,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对于农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时的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农产品多涉及食品类目,食品安全不容小觑。对于种植类的农产品应重点关注农药的残留情况以及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对于养殖类应关注饲料、兽药等的残留状况。总而言之,完善互联网农业的监管措施,减少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出现的差评以及退货等现象。维护农业在互联网的良好形象,规范农产品电商秩序。
(五)加强农村互联网的人才建设
1要对农村村民加强互联网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各类型专业培训,提升村民的信息化水平。例如,依托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知名企业以及高校,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为村民提供农村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对于互联网农业知识的培训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互联网带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商也成为农户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但对于大部分农村农户而言,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简单,此类培训工作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才更有效率,对于返乡青年、大学毕业生等互联网基础较好的人员,应以问题为主导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年龄偏大、基础薄弱的农户应从互联网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引导其开拓农业经营思路,掌握农业互联网思维。
2扶植农村电子商务领军人才。政府可根据农产品品类在当地建设相关协会,有表现突出的人员作为协会负责人,带领更多种植、生产相关农产品的农户开展“互联网+”相关业务,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结束语
加强“互联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强化农村地区互联网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农村互联网的人才建设等相关措施,从而助力“互联网+农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产品营销[J].杜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
[2]“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探讨[J].黄筱玥,何小东,吴青林.中外企业家.2020(14)